编写情境化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3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激趣,观察、探究感知沉浮的存在,初步了解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沉浮,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悬浮,哪些固体放水中可能溶解。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养成自主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并体验动手操作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沉浮悬浮与溶解的差别。
实验材料:小木块、泡沫塑料块、钢块、铁块、石子、沙子、糖、盐、水、2个水槽、2个烧杯、鸡蛋、茶匙、勺子。(把这些材料分组放好;第一组:小木块、泡沫塑料块、水、水槽;第二组:小石块、沙子、钢块、铁块、水、水槽;第三组:糖、盐、水、烧杯、勺子;第四组:盐、烧杯、水、鸡蛋、茶匙)
三、教学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ai出示大海上停放着的轮船,清澈的海底世界。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cai里面的每个画面,并认识与本课有关的物体。
(二)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后你们各有什么新发现?”
(三)教师紧扣学生们的回答,再问:“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海面上?而石块沙子等之类的固体会沉入海底?有些物体还会悬浮在海底和海面之间?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呢?”
(四)“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发现,你们今天想探究哪些知识?”紧扣学生们的回答引出课题《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四、探究活动
(一)老师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准备好不同实验材料,每个组都自由选好组长(第一组放浮在水面上的材料;第二组放沉入海底的材料;第三组放溶解在水里的材料;第四组放悬浮在水中的材料,老师演示。)
1、紧扣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本组的实验材料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作出猜想,由组长汇报猜想结果,教师写板书(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溶解在水中,悬浮在水中)。
2、教师:“同学们,你们要怎么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找到证据呢?”
3、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各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找证据的乐趣。
4、同学们活动完以后,各组组长再次进行汇报证实结果,看看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老师进行指导,直到操作正确找到证据为止。
(二)教师:“为了公平公正,老师也要用实验来证实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活动。”(老师演示:清水和盐水中的鸡蛋是沉还是浮)
1、在杯中倒半杯清水,用勺子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发现了什么呢?(鸡蛋沉入水底)
2、把鸡蛋捞出来,往水里加10茶匙盐搅拌,这样盐水就调好了。
3、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发生了什么呢?(鸡蛋浮在水面上)
4、把鸡蛋再捞出来,慢慢地向杯中加入清水,一直到加满。
5、再把鸡蛋放进去,发生了什么呢?(鸡蛋悬浮在杯子中部)
(三)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操作现象?教师板书(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溶解在水中、悬浮在水面上)。
五、知识拓展
(一)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哪些是溶解在水里的?哪些是悬浮水中部的?
(二)鼓励学生在家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六、小结全课
教师:“我们今天探究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你们还想探究哪些知识?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5
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