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方案大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篇

优秀的教案应该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xxx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牛顿钩码提升距离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牛顿弹簧秤下拉距离厘米

结论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6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20xx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

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第一课时) 有金属光泽

铜 导电性能好 铁 传热性能好

铝 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金属的来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 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 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 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五年级的科学工作总结6篇

五年级的科学工作总结最新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7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课教案精选7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三教案7篇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8篇

一年级下册英语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080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