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读后感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与,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活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活读后感篇1
对我们从事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许多理念对我们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的意义。”
既然生活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他还指出,“生活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强调的是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是死的。生活是在批判传统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家的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内容
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内容。
——生活化的环境
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活读后感篇2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老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就应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活读后感篇3
从网上无意中搜到《家庭密码》,觉得挺好,就读了起来。读完其中一篇,我就收获很大,感悟非常多:孩子时,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不要依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牵引着孩子顺着自己的思路,逼迫着他毫无兴趣的疲倦的痛苦前进。
“孩子对很多东西开始时都是有兴趣的,这时父母应该培养他形成好的习惯,等到他有些烦躁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他获得成功。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中,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品味,真正找到一种成就感,他可能就有兴致了。因为人的大脑就像一扇一扇的窗户,当你打开一扇窗户使孩子充满了兴致,他以后就会对这方面充满兴趣;如果打开一扇窗户使他充满恐惧、充满压力,可能窗户就关闭了。但是这一扇窗户跟下一扇窗户是有关系的,所以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一个方面入手,找到感觉和成就感,然后就会影响其他的方面。”这段话说得多好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许多方法与技巧的。
睿睿身上呈现了许多不足:不爱读书,学习时精力不很集中;小胆,不敢主动与别人(尤其是陌生人。)为何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现在分开来研究一下:之所以他没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最主要的是在他幼儿时期,我没有给他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一是没有给他提供读书的条件,比如:书籍、时间、地方,另外对他缺乏必要及时的鼓励与反馈为了让他尽快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我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了:为他提供必要的读书环境与条件,适时鼓励。
为了培养他主动交流的能力,我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尽量鼓励他,少批评,尊重他,力争让他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假,我读了《家庭密码》这本书。原本我是不爱看书的,可就在我读了这本书几页的时候,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阐明了孩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孩子的父母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本《家庭密码》上讲了孩子的十四条黄金法则,还有讲述知心姐姐如何帮助那些失败的、有着不良习惯的孩子找回成功的案例。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相机,每天拍下父母的形象。”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我的眼睛就常常“拍下”父母犯的错误,当他们犯错时,我会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再犯了,因为他们知道要以身作则才能好孩子。
这本书还讲到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不小心掉进路边的牛奶罐,罐里的牛奶足以使青蛙遭遇灭顶之灾。一只青蛙想:完了,全完了,这么高的牛奶罐啊,我永远都爬不出去了,它很快就沉了下去。而另一青蛙看见同伴沉没在牛奶中,并没有沮丧,而是不断地对自己说:“上帝给了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它不停地鼓起勇气,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由于它反复的践踏和跳动,牛奶罐中的液状牛奶慢慢变成了奶酪,它终于跳了出来。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这本书还讲了长辈的虚荣心,我觉得那是最可恨的心态。书中讲到一些孩子自杀了,那都是大人们的虚荣心所致。其中提到一位小学体育老师,一心希望儿子出国留学光宗耀祖,但因儿子分数差了一点儿,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父亲着急得不得了,到处托人找关系花了两万美金,终于把儿子“弄”到美国。儿子出国以后,先后把自己挣的1000美金寄回了家。父亲立刻“牛”了起来,穿戴也讲究了。后来,儿子被打伤了,他给父亲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及提出回国的想法。父亲很不高兴地说:“你真不给我争气,回来丢我的脸!最好找个没人看到你的地方呆着去!”从上面父亲的言行看出虚荣心是多可怕的东西,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孩子带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希望大人们不要有虚荣心。
活读后感篇4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理想》一书,深受感触。
?我的理想》一书,共十七章。前十章是上篇,后七章是下篇。内容多而深刻。尤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七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顽强强,不怕挫折的教师。”
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需要用心,需要有爱。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上的有心人。
作为一名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没有理想的不可能在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为了未来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
当然,我做的远远还不够,大家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今后,哪怕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挤兑一点闲暇,让自己静下心,仔仔细细地拜读一些经典作品。
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书匠甘于平凡,而家追求卓越。”我想我会选择追求卓越。尽管我离卓越还相距甚远,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积才能薄发,用心的人最接近成功!
活读后感篇5
我选择了《爱的》这本书写读后感。书里面讲了好多关于学校发生的事情。说一下我最爱的几章。
第二章,波巴尼老师。波巴尼老师看见一个因生水泡导致脸红肿的学生,就停止听写摸摸他的前额看有没有发烧。我感觉老师的动作对学生们很关心。我最受感动的话是波巴尼老师说:“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什么亲人值得我去爱,去牵挂。我非常喜欢你们,希望你们也喜欢我。你们要成为我的安慰,我的骄傲啊!” 波巴尼老师把学生们当亲人一样和帮助。我们班主任林老师身材高大,一头乌黑长发。林老师对我们很负责任很关心,总是留下成绩差的同学补习。林老师用自己的时间来帮我们补习,为了让我们进步不用家长担心。数学老师韩老师让我们有20个100分的可以换礼物,不乖的.就罚抄口诀。韩老师应奖该奖,应罚该罚。波巴尼老师和我们的老师一样有责任心,关心学生。但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第三章,第十一章三年级的洛贝谛救了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自己的脚却伤得很厉害。全校师生和家长都称赞他真了不起。其实我们班也有这么勇敢的人,他们常常帮助同学。还有卡隆保护了被人欺负的奈利。我们要向洛贝谛和卡隆学习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精神,保护弱小的。第二十六章,体操课我从书上看到不能上体操课做高难度动作的奈利,奈利一样坚持做高难度动作,最后成功了。妈妈听到同学在为他喝彩就特别高兴。我非常佩服奈利。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成功的。不要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我在上完作文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残疾人在努力画画。我又从电脑上看到一个没有手脚,只有一个小鸡脚的残疾人,他一样可以踢球,开车,写字,在电脑上打字等………..事情。让我明白到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用铁柱磨成针的精神来学习,就一定能成功的。
活读后感篇6
这本书严格来说我不能称之为读后感,因为压根没有仔细读完整本。
这本书是别人送的,推荐给我,说不错,而家有宝宝,对儿童非常关注,自然也高兴的收下了,也满怀期待。
但是这本书真的不适合我,我实在没有耐性仔细去阅读这种种类的书,书里没有我期望的实在的有效的.指引,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浓烈的营销的影子,而在我的概念里,儿童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是必须专业、严谨、有内容的。
整本书我看到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孩子轻轻说“是的”,分解开就是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天赋,父母要尊重这种天赋去培养孩子,要重视孩子,多肯定他。这个思想原本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观念,就整出一本书,我总觉得实在是太单薄了,不要说这个观念还是已经泛滥成灾的存在,很多父母也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在作者的叙述里,好像九成九的父母都是漠视孩子的,都是不懂得重视孩子的,这实在是一种过于自负、自恋的想法。
尤其在整本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推介自己,讲自己成长的了不起,是最让人反感的地方。
在这个全民营销得有点过了的年代,看到这样的书,实在让人厌烦,尤其是在育儿这样的领域。
当然,我生性乖张,对事物有时过于主观,这种观后感也仅是一种个人体会而已。
活读后感篇7
寒假期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受益匪浅,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新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
现在的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孩子们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纯真与快乐;老师也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筋疲力尽。而新旗帜鲜明的反对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未来的幸福”的理论。新努力通过自己的理念与行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享受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感受到是幸福的`。
新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为“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科研范式”,即“四大改变”这四大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己感受到教是幸福的,才能感染和影响孩子们,让他们也感受到是幸福的,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和快速成长,通过我们的成长带动孩子们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堂”、“家校合作共建”.即新的十大行动。行动就有收获,这些行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实施。
读完《新》我觉得,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进步,也不是枯燥和乏味的,而是幸福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要提升,才能在教学中让自己和学生感受到是幸福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