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分享教案和教学经验,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和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音乐课教案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聆听《秋收》
2、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
聆听《秋收》
教学难点:
分析乐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曲谱见《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部分。有条件的能做成幻灯片或投影片放映更好)。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
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
(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二、唱自己的歌——曲调创作活动
牐 1、创作条件与要求:按教材所示,已知两小节要
求用模仿重复方法创作发展成4小节。
牐 2、教师用本课中的两着歌曲作范例讲解复习模仿重复的要求。
牐
牐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表扬他们极积参与的精神。
三、课后小结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轻柔、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咏鹅》;能用恰当的身体动作,表现鹅的姿态,大胆地随乐参与表现。
2、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3、认识“反复跳越记号”,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4、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轻柔、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咏鹅》。
教学难点:
认识“反复跳越记号”,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教学方法:
教唱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头饰、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歌。
师: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上音乐课了,老师相信这节课同学们能表现得更棒!
2、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一比谁最聪明。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3、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憨态可掬的大白鹅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伙伴,古往今来,中外诗歌、音乐中都不乏描绘鹅优雅、可爱的形象。
4、背诵古诗。
师:我国古时候有一位诗人,特别喜欢鹅,还为鹅写了一首诗呢,有谁知道这首诗?给大家背一背。
(1)找学生背诵古诗《咏鹅》。
(2)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咏鹅》。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一听,看老师朗诵的跟你们有什么不同?
二、节奏练习。
xxxx|x-||
红掌拨清波。2/4xx|xxx|xx|x-|xx|xxx|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xxxx|x-||
红掌拨清波。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边拍手边用“哒”读节奏。
3、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提示四分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并用手势帮助理解。
师:音乐家也十分喜欢这首古诗,还把它编成了歌曲。大家快来听一听吧!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
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曲调清新优美,音乐形象生动活泼。
师:歌曲中的大白鹅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呀!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与以往学过的歌有哪些不同之处?
2、讲解反复记号。
指导学生在歌曲中找一找。
3、学生跟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学生跟着老师做简单动作。
4、分句教唱歌曲旋律。
注意:唱得不好的地方要分乐句来练一练,特别是有四分休止符出现的地方。5、分句教唱歌词。
教师用手势表示四分休止符。
6、完整演唱歌曲。
7、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学生上台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拍手拍腿伴奏。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分组创作表演,自我感受。
师:你们真是优秀的小小演奏家,谁还能为这首歌曲编一些好看的动作?
2、播放《咏鹅》表演视频。
3、教师示范表演。
师:我想这样来表演歌曲。(师表演)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表演呢?
4、随着音乐师生一起跳一跳、唱一唱。
引导学生体会鹅的悠闲自在,展现鹅的美。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谢谢你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来为自己鼓掌吧!希望同学们回去能
继续和你的小伙伴、你的爸爸妈妈分享这首好听的歌曲,让音乐陪伴着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下课!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
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难点:
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二、新课
1、初听、发声练习
2、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
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
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同学们,其实沈老师念的这首儿歌和我们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名字叫做《放牛山歌》。师板书:放牛山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复听歌曲并认识四川盘子抽生说说歌曲与沈老师念的儿歌有什么区别。(有哟,啥什么的)师课件出示歌词(注:衬词,衬句用红颜色的字标出):这些红颜色的字就是刚上课时老师说的衬词、衬句。师用四川话唱一遍(畅言伴奏)提问:沈老师唱的和刚刚一体机上唱的有什么区别?生:不是普通话。师:说得真好。沈老师唱的是四川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它属于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它的字句很精练,节奏很短小。这首歌当中有些字音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说村cen、啥sei、哥guo、岩ai这四个字在字音上的变化。师带生读)师:下面沈老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师带生读整首儿歌师:其实四川的民族民间的音乐里更是丰富多彩。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很民族民间的,
在四川曲艺里经常用到伴奏乐器,(出示四川盘子)这叫四川盘子。我们看一看,用两个指头夹住盘子的底部,小指翘起来。(师演示)
3师生一起手持盘子,敲打节奏读歌词。(一、二、三、四,太阳出来哟喂)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是左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还是右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左边的同学读前半句,右边的读后半句(左边:太阳出来哟喂,右边:照北哟岩,左边:赶着那个牛儿啥,右边;上山来)
3、跟琴学唱歌曲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课件出示乐谱: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3)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对唱。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啊?(高兴)那同学们得唱出这高兴的心情啊。好,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心情再对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把这首歌唱给同学们听一听。不带伴奏的哦!请你们听一听,我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师唱第一段(山歌风味)抽生说:前面慢,后面快。师: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首歌曲就是带了那么点儿山歌的味道,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它的节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长。又因为山歌是在户外演唱的,所以它的声音特点是很高亢的,很明亮的,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下面,我们就把它改成山歌形式。老师就不伴奏了,看着老师的手。
师指挥,生唱(前四句即可)一遍。师:下面我呀把同学们分成两部分,假设这是山谷,左右两边都是两座大山。周末了,同学们作业都做完了,太阳出来了,山这边的小伙伴要找山那边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怎么办?(喊)怎么喊?(如: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左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那山这边的小伙伴怎么办?(如:哦,来4啰)右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哦,来啰)。师:在山上放完牛,捡好了柴,太阳也要下山了,孩子们是不是该赶着牛儿回家了。那你们说最后一句,孩子们的声音怎样啊?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弱一点)那我们试一试。连唱三遍,声音音量越来越小。师: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喊小伙伴的,加上我们改编过的,加上结尾的一起完整的来一遍。
师:牧童越来越远了,回家了。今天我们学唱了放牛山歌,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四川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中国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四、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放牛山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放牧里的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在教学中,我用《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新课,知道衬词的作用,并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农村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因为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歌词,为后面的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做好铺垫,再用民族乐器四川盘子为歌曲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
2、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
3、根据情景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4、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游览前、中、后的结构和地点转换顺序,略讲或不讲)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在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
二、 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要求:
(1) 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 边读边想象作者游览时的情景,同审题时的猜测(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是不是一样,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1) 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鲁伏河 米库米
(2) 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说几句话。
说话: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 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
当我们从他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象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
(4)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象的感觉,读后正音。
(5) 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
(1) 作者见到了哪几种动物?(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水牛、大象、犀牛、野狗、黄牛、狮子)
(2) 请用不同的词句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选择5种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词句)。
例如:(泰然自若)的斑马
(3) 用一个词概括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自由自在等)
2、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课文写的是“天然动物园”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
四、总结课文、写话练习
1、课文的题目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能不能改成“天然动物园”?
(不行,是游记,而且是“漫游”。前者主要是介绍,强调准确、比较全面【比如:要讲清楚多大】;后者是按游览顺序记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另外课文中地点转换顺序不清楚,而时间顺序相对清晰,原因就是“漫游”——随意游玩,这也是天然动物园的特点。)
2、写话练习
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惜文章没具体写。请你选一个(也可以自己选材,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身份写得具体些。)
3、布置作业
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描写动物的词句。
板书设计:
2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自由自在 乐趣无穷
羚羊 长颈鹿
犀牛 斑马
狗 基马猴
黄牛 大象
狮子
(略写) (详写)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此歌曲
教学难点:四分休止符
教学准备:钢琴、锣、鼓、镲、彩条、气球、课件、橡皮泥、龙头头饰
教学过程:
一、放《新年好》的音乐引入
1 导入:“孩子们,杨老师给你们放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你们一定会唱,想听吗?(——)听了之后告诉我,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 听歌曲《新年好》,听后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知道什么节日来到了?(——)你看见人们举行了哪些活动庆祝新年?”(——)
3 师小结,介绍中国春节的一些风俗:很多地方庆祝新年的方式都不相同,比如在北方吧,他们喜欢吃饺子,预示明年丰衣足食;而在我们南方,会包汤圆吃,表示来年团团圆圆;还有的地方会举行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比赛。我们一块去瞧瞧,这些小朋友是怎样欢庆新年的?”
4 看课件,看后提问:“你看见了什么?能学一学吗?你呢?能做一做吗?能模仿一下吗?”
二、创编活动
1 小组商量,选择活动方式。“今天我们也来热热闹闹过新年,好吗?我们分成四个小组,你们可以分组选择包汤圆饺子、扭秧歌、敲锣打鼓、舞龙。现在,请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一组将选择什么方式庆祝新年?”(——)给学生一定的商量时间,然后提问:“商量好了吗?你们这一组怎么欢庆新年?你们呢?都同意吧。不过在玩之前,杨老师要提醒大家,耳朵要听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敲锣打鼓、扭秧歌,明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领道具。”
2 学生听音乐进行创编,师分组指导。
3 小厨师队展示,进行呼吸练习。“汤圆饺子包好了,真香啊!(师做闻的动作)请三个小厨师端上你们的盘子到前边来,大家想象一下,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圆在你的面前,香不香?(香)再来闻一下,(跟着老师的`手势进行呼吸练习),还冒着热气呢,快端去给小朋友们品尝品尝.(学生作大吃状)味道怎么样?(——)我也想尝尝,师假吃,味道真不错,我吃饱了,想看演出了。下边请锣鼓队在座位上伴奏,有请秧歌队出场。
4 锣鼓队、秧歌队、舞龙队进行展示。展示完后进行评价。
5 发声练习。“孩子们,玩得高兴吗?让我们哈哈大笑吧,(学生作大笑)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哈、哈、哈……”。
三、学习歌曲
“你们的汤圆饺子真好吃,舞姿也很漂亮,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歌声,有信心吗?(——)那我们就来学一学、唱一唱这首《龙咚锵》。”贴对联中的横联
1 听范唱一遍。“听一听歌曲唱了哪些歌词?”学生回答后,贴出上、下联。
2 教读歌词一遍。
3 分角色读歌词。“杨老师想和你们比比赛,有没有信心超过我?……”
4 认识四分休止符。出示课件,提问:“这个符号像什么?(——)听听,它想给我们说什么?(——)。”老师在上下联和横联的后边分别加上三个休止符,学生加上手势读一遍。
5 跟琴初唱一遍。
6 纠正四分休止符,加上手势唱一遍。
7 分组唱。“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反应力,我出左手表示这边的同学唱……哪一组没接上就算输。”
8 敲锣打鼓唱一遍。“我觉得就这样唱还不够热闹,你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气氛变得更加热闹?”(——)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带领学生用凳子当鼓,边敲边唱一遍。重点强调最后一乐句。
9 将所有活动和合起来演唱一遍。
四 制造情景,结束活动。
师:“听,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的到来。”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数倒计时,然后听新年的钟声,“喔~~~~,过新年了,”踩气球(放鞭炮)表演唱《新年好》,学生边舞龙、扭秧歌、敲锣打鼓,边唱《龙咚锵》结束新课。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14个生字,掌握词语“屋檐、脖子、嗓子、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老鼠、光秃秃”,积累词语“不知不觉、惊慌失措、欢天喜地”。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麻雀母子。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14个生字,掌握并理解课文新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课件呈现视频《丑小鸭》,谈话: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这就是著名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一单元的课文将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的国度。
2、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篇有趣的童话,作者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板书课题)
3、教师介绍高尔基。
课件出示高尔基资料: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前苏联有以高尔基的名字命名的州和城市。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理清脉络。
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通课文,弄懂生字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通课文。
教师提示:用好字、词典,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理解字词的方法经验。
2、学生交流收获。
(1)指名读词语:屋檐、脖子、嗓子、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老鼠、光秃秃。
(2)纠正“瞪”的读音:读“dèng”,不要读“dēng”。
(3)指导字形:“摔”“蹲”“蹈”“秃”的偏旁部首不要写错。
(4)交流重点词语。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意思是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5)引导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教师归纳:讲的是一只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不听妈妈的告诫而掉到了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3、理清课文脉络,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小麻雀哪些事情?(提示:用小标题标出)
教师板书:淘气的小麻雀——落入猫口——母亲来救——小麻雀的感悟
(2)小组讨论:这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明确并归纳: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第1~13自然段: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他既不相信妈妈的话,又不听妈妈的劝告。
第14~18自然段: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19自然段: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引导学生提出其他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学生跟读。
引导:读出妈妈的关心之情和普季克的满不在乎。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全班交流、点评。
4、全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童话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小麻雀成长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