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方案大全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8篇

lcbkmm 分享

教案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写具有实践性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上作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8篇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1

“咚”“咚”“咚”……浑厚有力的鼓点声破空而来,坐在婶婶家吃端午团圆饭的我心早已飞到划龙舟的现场。一吃完饭,我、弟弟拉着妈妈和奶奶赶紧往云浦路跑。

可一出来就傻眼了,一路的河边早已被看龙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爬到树上,有的站到车上。我试着挤进去,但马上又被挤了出去,只好边走边寻找空隙。

“咚咚咚咚咚”……鼓声更紧密了,呀,肯定是有龙舟开始比赛了,我还没找到位置,只好跟着鼓声边走边跑。路上,有一个3岁的小朋友跟我一样,虽然没有看见龙舟,听到龙舟的鼓声,高兴地喊着“加油加油”,仿佛他已经看到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逗着路旁的人哈哈大笑。

后来,妈妈把我们带到了乐成街道的龙舟指挥台,我和弟弟舒服地坐在凳子上观看。

这时河面上,一条橘黄色龙舟一马当先,队员们桨频一致,龙舟劈浪前行,后面一条白色的龙舟紧追不舍。“加油!加油!”两岸观众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庆祝的鞭炮也不时冲向云宵,为赢的龙舟祝贺。

我们看完了乐成街道水域的龙舟,接着又去了城南街道的龙舟指挥台。这里水域比乐成宽敞许多,龙舟数量明显比乐成街道少一些,但两旁观众依然很多,路旁停满了车,有多人打着伞坚守着一年一度与龙舟的约会,等待着龙舟的自由角逐,终于河面上热闹起来,上下游汇集过来的龙舟争相追逐起来……

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看到有的龙舟开始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妈妈的催促下才

恋恋不舍地离开。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2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室生香。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儿歌,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

2.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懂得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

3.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4.读记四句歇后语,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再积累一些简单有趣的歇 后语。

5.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

2.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读记四句歇后 语, 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

2.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教读生字和儿歌,学生跟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儿歌由三句话组成,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形近字,这些生字中都有同一个部件——“包”,这就是猜字谜识字。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其他的生字。在有趣的猜谜游戏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而这个字谜的谜 底就是“包”。

3.拓展延伸:你能猜出下面这个字谜吗?

有水能养鱼,有土能种地,

有马行千里,有人不是我和你。

(谜底:也)

二、我的发现

1.学生朗读教材上出示的12个字,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教师提问引导:读完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这12个汉字分成三行,第一行的四个字“吃、叫、吹、咬”都是口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嘴来完成,这就告诉我们,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嘴有关。第二行的四个字“提、拔、捉、拍”都是提手旁,而这几个动作都要用手完成,这也告诉我们,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有关。第三行的四个字“跑、跳、踢、踩”都是足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用腿、脚来完成,这也告诉我们,足字旁的字大多与腿、脚有关。

3.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带口字旁、提手旁和足字旁的生字?

口字旁:呼、唤、喊、叶、叹、吐、吓、呱、喝、哄……

提手旁:打、扑、扒、扎、扔、抗、扛、扣、扫、扶……

足字旁:趴、蹬、踩、踏、跃、跌、跨、跟、跺、蹈……

三、字词句运用

(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先让学生朗读两组生字,思考两组生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点拨:这两组生字都是同音字,每组的两个生字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第一组的后一个字是在前一个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氵”。第二组的两个字,音同字不 同。这两组字因为字形不同,所以意思不同,用法也不同。要想填写正确,首先应该区分同音字的意思;然后读一读句子,看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最后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2.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选填。

答案:

(1)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2)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教师点拨:

(1)“青”指蓝色或绿色,只能搭配“山”;“清”形容(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只能搭配“泉”。

(2)“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应当用在“教室门口”前,表处所;“再”表示又一次,“再见”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只能用“再”字。

(二)比一比,看谁先从字典 里查出下面的字。

1.此题可以按照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来进行:

(1)先正确读出要查找汉字的音节,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个字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所查字的音节,看清并记住这个音节后面的页码。

(3)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中找到音节,再按照音节的声调依次查找就可以找到所要查找的汉字了。

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音序查字法的口诀进行查找。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

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页。

四、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教材上的四句歇后语。

2.教师讲解:什么是“歇后语”?

教师点拨:观察这四句歇后语,会发现它们是由破折号前面、后面的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两部分组合起来表意,十分自然贴切。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让听的人领会并猜想出它的本意。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句歇后语的意思,教师点评。

(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意思: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喻十分清白,也比喻非常清楚。因为小葱拌豆腐这道菜,绿色的葱和白色的豆腐分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

(2)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意思: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因为竹篮子有缝隙,存不住水,所以任凭怎么努力打水,都留不住一滴,最后只有一个空空的湿篮子。

(3)芝麻开花——节节高

意思: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所以用它来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

(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意思:用十五个桶打水,七个装满的提上去,八个空的放下来。比喻人的心情非常不安,心里战战兢兢。

4.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歇后语说一句话。

示例:

(1)这学期,我的成绩进步很快,妈妈说我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 刚才,我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机摔坏了,爸爸这会儿还没回家,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真怕爸爸责怪我。

五、和大人一起读

1.词语理解

①狐狸 :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狐狸本性机警,行动诡秘,被追逐时能放出怪味。童话中常把它写成刁滑、狡诈的坏家伙。

②叼:用嘴夹住(物体一部分)。

③直流口水:口水因某种刺激,一直往下流。

④赔着笑脸: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 愉快。

⑤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⑥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2.主要内容

本文是根据著名的《伊索寓言》改编的,讲述了一只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于是一次又一次 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放松警惕,最后骗走了乌鸦的肉。

3.读后感悟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别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 静地思 考,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话,更不可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吃亏上当,落入别人的圈套。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4

本次习作是编写童话故事,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在课堂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飞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完成本次的习作教学。

学习目标:

1、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小动物做故事的主人公。

2、注意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合理地运用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

课前准备:

汽车、森林和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这学期我们班涌现了很多小书迷,老师常常看到同学们的抽屉里都放着各种各样的课外书,老师想知道同学们都看了些什么书?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童话故事,看来同学们都特别喜欢童话。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童话的原因吗?

3、确实,童话故事很有趣。它用了很多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使故事非常生动有趣。有些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看来,童话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照耀着同学们的成长道路,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写童话,用你们的宝石去照亮别人的路呢?

4、导入新课:真有志气!今天我们就来编写童话故事。(板书课题:编写童话故事)

二、结合例文,领悟方法。

1、编写童话必须知道童话的特点。那么童话有什么特点呢?前几天我们学了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2、《狮子和鹿》又告诉了我们什么?(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4、我们再来通过这几篇童话来看它的特点。(读童话故事:比长会、聪明的小羊狐狸和小兔)

童话的特点是什么?(板书:想象丰富 生动有趣

拟人、夸张

和生活关系密切)

5、小结:有的童话是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受教育。有的呢,是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这是他们的不同点。相同点就是: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没生命的橡皮铅笔,它们都能说,能笑,能思考问题,也就是把它们当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性格。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编童话故事,让别人也从中有收获,好吗?

三、指导学生编故事。

1、要想编写童话,首先必须要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今天老师想让你们以小动物为主人公好吗?

2(贴图)请同学们赶快坐上汽车,让我们驶过田野、越过高山,穿过河流,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同学们,快看哪,这么多小动物!同学看看都有些什么动物啊?这树林里面还藏着很多小动物,等着你去找呢!同学们,你知道这树林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快快告诉老师,好吗?

3、老师觉得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白兔更合适。用什么呢?其他小动物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接着往下说。

4、老师猜想这林子里这么多的小动物,他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吧?他们会干什么呢?

5、生交流,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指导。

6、班级交流: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清楚他故事的内容,是否生动具体,提出你自己的意见。

7、我们写好一个故事必须让故事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意义。(板书:象征意义)这样大家读了你的故事一下子就知道了故事的`想表达的意思了。

8、师:谁还来说一说自己的故事?

四、指导写故事: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光会说还不行,我们还要能把故事写下来。

1、那么在写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干什么呢?(想一想,我们打算写那么动物之间的故事,给故事取一个有趣的名字。)

2、交流各自给作文取的题目

3、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班交流、评价。

1、学生交流习作,互评

2、教师小结: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里活动,还可以在交待时间、地点时,说一说天气怎样、周围环境怎样。

六、总结。

板书设计:

编写童话故事

想象丰富 生动有趣

拟人、夸张

和生活关系密切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时间

地点 起因

人物 经过

事情: 结果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选择辨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

2、了解写一件小事要选材真实,内容具体,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记叙一件事时,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学内容】

1、作文题目:记一件小事

2、选材范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3、习作要求:选材真实、内容具体、体现中心

?教具准备】

为了直观形象地使学生认识事物,浓缩课堂密度,提高效率,所以这次习作需准备放像机、电视机、幻灯机等教具。

?课堂教学】

1、表演导入

请三位同学现场表演一个小节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导审题

(l)通过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对文章所写的内容有什么要求?(写一件事,必须是小事)

(2)理解什么叫小事。(不大的、平凡的、普通的事)

3、明确选材

(l)指导选材: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看看发生在我们小主人公萌萌身边的小事,同时思考每段录像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是什么,然后回答。

(2)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观察、发言,我们明确了这次作文的写作范围,既可以写发生在学校里的小事,又可以写发生在家庭里的小事,还可以写发生在社会上的小事;不但可以写正面的,也就是好的方面的小事,还可以写反面的,不好的事;能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也能写你看到的、听到的小事,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同学们选择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希望同学们做到心中有事可说,有事想说,有事要说,有事敢说。

(3)讨论发言,开拓思路,指导选材。

4、写作指导

(1)出示幻灯,简介内容。

(2)出示例文,师生评析。

a、例文

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足球比赛,放学后,兵兵在校园里练习射门动作,不小心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一块。第二天,来到学校后,老师问兵兵是谁打的,他说不知道,反正不是自己打的。在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兵兵才承认了错误。

b、同学们看了例文后觉得好不好?为什么?再加些什么就好了?

c、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记叙一件事,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物活动、细致的人物描写,能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

5、练习写作

(1)给学生5分钟的准备时间,运用教师教给大家的方法,把自己的一件小事口述下来。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件小事,大家一起评析。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记一件小事》这篇作文,要注意只能记一件并且还是小事,选材要真实,文章的内容要写具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教师的这篇例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写好自己的《记一件小事》。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6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在这一天当中,我们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正因为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以我比平常晚起一点。当我睁开眼睛时,发现我的脚上手上,都缠满了五彩线,五彩线是由红、粉、黄、绿、蓝五种颜色,可鲜艳了!妈妈告诉我,在端午节带五彩线,是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当我涮好牙齿,洗好脸,做到座位上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多了三角形的粽子,尖尖顶的鹅蛋。“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摆上桌的呢?”我心里想着,嘴里却说着:“不管了,我的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于是我便一顿大吃起来。突然,爸爸问:“水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这可难不倒我,于是我便举起了手,说:“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屈原,屈原是怀玉的大臣,写了《天问》、《九歌》……等诗歌。因为被流放,所以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跳下了泊罗江死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鸡蛋扔下江里。无为了纪念屈原,就把农历五月初五订为端午节,并把吃粽子定为端午节的习俗。”我刚说完,爸爸就紧接着说:“我们去看赛龙舟吧!别忘了,还有赛龙舟这个习俗呢!”于是我们便去看赛龙舟。

我们一路走去,去的路上,妈妈买了香囊,让我佩戴在身上,妈妈又买了艾叶、菖蒲。等我们走到那里,赛龙舟已经结束了,我们便往回走。刚到家里,我心里抱怨着,嘴里却说“妈妈!我还知道端午节的诗句。”于是我便说起来,“‘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躲。’‘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还没等说完,妈妈就不停地称赞我真棒,真聪明!

这天真开心,时光非常短暂,真想天天都是端午节!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7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玻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三年级上作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

2、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欣赏书法;

4、积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

2、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积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六年的语文了,大家一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都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交流平台。

2、学生读读交流平台,说说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每天读课外书;

(2)边读边思考,旁批心得;

(3)自己修改习作;

(4)养成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3、除了这些,同学们一定还有其他好的学习习惯,小组交流自己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思维,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推测词语的意思。

1、学生读这些词语,教师正音。

2、根据小泡泡的内容说说“赴汤蹈火”的意思。

赴:走,往;汤:热水;蹈:踏。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用这种方法交流其他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5、教师点拨学生交流后还不理解的词语。

(1)走马:骑着马跑。走马观花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事物。

(2)弗:不。自愧弗如的意思是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3)俱:都。声泪俱下的意思是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4)然:对,不错。不以为然的意思是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5)不及:达不到。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6、学生再读词语,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古文跟现代文相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言?和同学交流。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引用华罗庚的话,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想发现真理,必须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了人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

3、学生交流引用的好处。

4、教师总结归纳引用的好处: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5、说说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言。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引用名言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了解引用的作用,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能用这种方法增强说服力。

三、书写提示。

1、欣赏书法:说说赵孟的楷书有什么特点?行书有什么特点?

2、课后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练字。

3、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读句子,教师抽生并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不间断地求新,才能保持生命力。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这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向前推进。

4、学生多次朗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①每天读课外书;

②边读边思考,旁批心得;

③自己修改习作;

④养成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二)词句段运用。

1、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2、引用的好处:增强说服力。

(三)欣赏书法。

(四)日积月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作文小鸡作文8篇

家务三年级作文8篇

三年级朋友作文300字8篇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6篇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案6篇

三年级面积教案6篇

三年级英语教案6篇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付费复制方法
    7天内可复制本站所有文章

    限时特价:5元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常见问题
    提示:如不想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

    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问题或者网络繁忙,请刷新页面试下

    2、如何联系客服?

    如需联系客服,请添加客服微信fanwen9944

    (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刷新重试
    正在开启复制权限中,请勿关闭页面!
    一键下载全文一键复制全文选定内容复制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934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