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心得体会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7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感和情感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韩寒的书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7篇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1

真正开始深入的认识韩寒还是高一的时候,记得那时每逢周末自己便跑去图书馆借韩寒的书看。印象很深的是那时看得是《三重门》,看着林雨翔的才华与独傲,看着susan的美丽与知体,心中总幻想着有一天我也在小河边遇见这样一个女孩。

那时还小,并没有太多对于中国式教育体制的思考,只觉得雨翔受够了老师们的欺负,总觉得他是该反抗了,可是并没有。后来想想,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林雨翔改变不了什么。可是却是当时应试教育闯下的果,一个才子就这样被埋没。像极了韩寒。

?青春》,或正是他长大的一个代表吧。书中记录了韩寒一年多在博客上写的杂文,那是一直走路的辛苦和对现实丑恶面淋漓尽致的批判。书中写了许多对于当时时事的感想与看法。首篇“青春”便是当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谁说韩寒冷眼,这是一种对于社会莫大的关心与责任。有时候,这个世界就这样:你想说,有人不让你说,你说多了,有人却说你是假的。从开始单纯的关注学校、教育,到现在的社会,韩寒一路走着,一直在路上。青春,多么美好可爱的人生阶段,只凭听也能让人平添几分遐想,可是,有些人却把它浪费在了成长的路上。韩寒以青春命名或许也是纪念自己已逝的青春时代吧。毕竟当年的韩少慢慢的变为了韩老,而今也是而立之年,是个做了父亲的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一个人轻狂的青春或许也该有个结束了,让自己成长的脚步歇一歇,有些累了。

可能结尾这一百多页是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下呼噜看完的,一开始时的感悟和所想一下子被我吓没了…… 可不紧张嘛!一边听歌一边还得回朋友电话,看书都看的不专心。你的生活还是你的,不管我们产生多少共鸣,无论如何,我们的人生都不会交织在一起的。一这句话是我记下的唯一一句。

其实来看刘同这10年多半是带着来看刘同是怎样用这些年走向成功的吧。说他现在成功了,其实应该是因为他红了,他的成功应该是早就成功了。世界上只有一个刘同,所以大家都来看他这十年间的絮絮叨叨。这是我看到的他的第一本书,相信以后还会看到他的很多本。初衷是希望能带给我启发和指点,看完却觉得十年好快,不过这十多万字。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篇短简的美文读起来有很好的语感,情感也容易引起我的共鸣。所以我每次读它的时候都会尽量地可以在念到每一个字,过渡每一个词的时候都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文字融在一起。

也许我喜欢它的标题——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种劝告,也是一种激励。它的内容更是分开了成功、爱情、行动几个方面。对于成功,是需要落实的,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未免有许多风许多雨,困难阻碍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才更能丰富你行走的道路。一直向前,一切顺利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美感的。因为经历过的人生才是美丽的。要想成功,要想有自己的舞台,要想为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增添斑斓的色彩,我们就前进吧,和着风伴着雨。

而面对着爱情,萌动的青春总让人蠢蠢欲试。想要有美好而纯真的爱,这种追求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自己的真诚。有朋友和我说过:“爱情就像是流水,水面有声音。刚开始,是很激烈的,但是深处的流水,没有声音。水越深,则无声。爱情也该一样,成熟的爱情,应该更深入,不必多挂口,太多话就显得太简单。”我向往有友谊作奠基的成熟爱情。而我知道,要在这种交往与发展的过程中,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实属不容易。在期满自己与别人时,爱情要枝繁叶茂,需要自己的真,自己的实,自己的纯。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而崎岖。成长穿越了疲倦与乏味之后,记忆里只会有自己真正的影子。那时光尴尬过,无知过,但深刻的是曾经如此执着地接近梦想。

从地平线开始,开始了,就只任自己的背影紧贴世界,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很是喜欢这样的一段话:“坚定你的信念吧,我的心。天会破晓的。希望的种子深藏在泥土里,它会发芽的。睡眠,像一个花蕾,会向阳光打开它的心,而沉默会找到它的声音。白天是近在眼前了,那时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我相信哪里有力量哪里就有力量的作用。成长中,我选择,我行动,我前进。有风,我让风吹;有雨,我让雨下。

眼睛还燃烧这渴望,心已很憔悴,真想停下来歇一歇,怎奈岁月如流水。

请不要对我,奢谈高雅,冒充深刻,对于那些纸上谈兵的大言不惭,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废话,历史从来没有青睐过。

只能四处去流浪,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生命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渺小,却活的真。

前面是抄写汪国真的诗集,在书店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抱着好奇的心买下了,虽然封面灰灰的,似乎并不精致,但是里面内容确实相当的精彩。

他的每一首诗也像是封面一样朴素,却真诚,感人至深。简简单单的字解开了物是人非,揭开了斗争斗转星移的一瞬温柔。把我们的苦涩,饱含泪水的往昔,用笔用真情转化成文字,他给了我前行的力量,他给了我蓬勃的朝气。看来看去,像是一头雾水的文字,反复读,一遍一遍不一样的感觉,所有的所有都在等待你的发觉。

汪国真的诗集不做作,不虚伪,好像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宽容这世上的真善美,假丑恶。回收岁月的变迁,我们要感悟生命更要热爱生命。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2

?三重门》是由网络才子韩寒所著。当我在今天夏天拿到这本书后,首先使我魂牵梦萦的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书名和韩寒这位才子的神秘感。

令人惊讶的是,《三重门》竟是韩寒的处女作,他早在1999年著以此作,实属不易。

在书中,我看到了韩寒这样一段话: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从韩寒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韩寒对中国教育的不解和疑惑,但韩寒对他自己有信心,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在这个应试教育占主导的年代,他可以成功!

?三重门》吸引我的地方,首先归功于他的题材,就对于我一个高中生的口味而言,这样的书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它讲述了一群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年代中成长,从初中到高中,渐渐的长大。虽说是小说,但我在书中却看到了我们21世纪莘莘学子的影子。

现在的教育太讲究应试教育了,太讲究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所以我们越发感到我们肩上的书包重了,压力重了,我们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取而代之的只是不停的盲目的所谓的“学习”。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要改了,社会进步了,科学进步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速前进中,为什么不能像神六和神七那样的速度前进,我们太累了,我们需要休息!

始终相信一句话: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这是我读韩寒《三重门》后的最大感受,若这个时代的应试教育不改,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创造未来!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3

?三重门》这本书,是韩寒的成名之作,他往后的著作我也多少拜读一二,从它们之中,并不能确切地说得到了什么,获悉了什么。

看完《三重门》,并不像看完《雾都孤儿》后能感受到当时英国光怪陆离的一面;也不像看完《呼啸山庄》后惊叹人心的复杂险恶。而这本书,是一种现实,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式各样的青年人。说青年人不稳重,浮躁,一点也没错,因为长者们走过的路确实比我们多了些。可是,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个性,有我们的思想,思想应该是不断更新而并非传承。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理念固然可贵,可是令人厌恶的一面却无法磨灭。中国传统理念中,家长为尊,师长为圣,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对于这些谆谆教导,我们本应无可非议全盘接受。家长说一,就是一,师长说二,就是二。而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什么叫做谎言,谎言越是动听,就越真实。新东方的郭将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这样的经历,他说:“你们的家长是不是也是这样,小时候让你们花一下午硬着头皮背一首奇难无比的诗,晚饭过后拉着你的小手到了邻居面前说:‘你们看看,我家这孩儿多聪明,他过目不忘啊。你看他刚随便翻了一篇诗,随意瞄了几眼,就会背了,来,孩儿,背给大伙儿听听。’背完之后,赞许声如悦耳的鸟声接连不断,叽叽喳喳、哗啦哗啦。作为家长的他们心里那个乐啊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好像中了百万大奖,嘴里含着永远不会化的蜜糖,那种笑容似乎上了天堂。而之后就立马把你们拖回家继续苦背诗歌,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累活儿,而他们天天享受飞向天堂的快感。”听罢,我们都笑得前伏后仰,现在想想,感觉这笑话酸味儿浓得很,家长的虚荣心,怎能去损害孩子纯白的内心世界呢?怎能建立在孩子们的痛苦之上?可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有点偏激,无论如何,家长是尊者,师长是圣人,这个观念仍然会被中国传统教育所坚持着,就好像一块溃烂的肉,你无法阻止它继续溃烂下去,最终愈演愈练。

没事儿,还是一块肉呢,还能吃,只是性质不同了罢了。郭将老师十八岁就大学毕业了,属于一个天才型学生,现在是博士生,可是他的成就,并非和学业成正比,并且曾经深受他学弟的欺骗,却始终蒙在鼓里。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教育固然是严密的,是筛选智者的不二方法,可是应试教育方式,又怎能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又怎会真正适合所有的学生?对我们的前途真的有利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了解历史,研读名著,是因为理科题目不断困扰着我们,禁锢着我们的思维。错不在于我们,也不知在于谁的身上,又能责怪谁呢,大纲上的要求一直如此,又怎能随意更改替换?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边的习题,烦恼时的牢骚,失落时的哀叹了。读好书就一定能升官发财?非也,但你所能得到的机会会比在学习能力稍逊一筹的人多得多。这只能说明,中国的俗人太多,注重的只是那张比一辆卡车还重的文凭,注重的是你的学历,而你的能力,你是否适合这项工作,都是之后考虑的因素。

在这个“俗”社会中,我们又能多说什么呢?说多了,会被人骂自视清高,不要脸,不说,憋在肚子里也怪难受的,憋着憋着,吐了一身并不雅观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有失体统。所以学学韩寒,学学这叛逆的精神,写点东西吧,写给谁看?写给要看的人看,不要看的人直接无视吧,反正总会有人要看的,除非你自己不当自己是个人,自己写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是会自我欣赏的。我想,尊敬的师长们,也无法对韩寒多评价什么吧,他的《三重门》,就是比你写过的任何一篇文章火,人家就是比你牛,你又奈何呢?无奈吧,师长们心里其实及其不希望我们接触韩寒的作品,因为太叛逆,太违背现实的道德伦理观了。韩寒的作品会不会成为经典,这还有待考证,我们无从定论。可是这样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横亘在我们这年代的文化中,任机枪扫射,原子弹接连炸裂,都无法摧毁这种异调文化。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可不是盖的。同是一等奖获得者的郭敬明,就没有这么敢于吐露真言,高谈阔论了。那些催泪的作品,感动过后,十有八九也随着肠胃的蠕动消化了。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4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10余年,我才有机会读到它。一直以来,习惯了读厚厚的教科书,读经典的名著,以至于忽略了现代的小说,以及对现代作家知之甚少。

韩寒,是《三重门》的作者,我在读这部小说时,与《韩寒h档案》结合起来阅读,让我更加了解了当时韩寒写作的状态——年仅17岁的他在课堂上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在这之前,他的《杯中窥人》已经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有一些着作发表在《少年文艺》上。当然,对于韩寒,更令我忍俊不禁的是,他这位高才生,能够因八门功课亮起红灯而留级。其实看了《韩寒h档案》后发现,他的那种桀骜不驯,叛逆的性格与《三重门》中的主人公林雨翔如出一辙。

林雨翔,在现实生活中可算是一个反面教材。他的懦弱,自负,故作才华,在文中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在林雨翔与他暗恋的对象susan将要走进三重门时,会面临分开的事实。于是,susan为了林雨翔,甘愿放弃了进入是重点的机会。但林雨翔却在他父母的“努力”下进入了市重点,市南三中。但是令人可气的是林雨翔在市南三中变得更加虚伪。在别人面前总是故作聪明,为了文学社长的位置,笼络人心,其实取得这个位置,主要是在自负的钱荣面前炫耀。他们俩的虚伪,自负可以相提并论。最后,林雨翔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着“落魄”的生活。说实话,令人心寒啊!

我认为文中主人公林雨翔的种种状态与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本来从小有很好文学基础的他,在进入了文学社后渐渐失去了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在升高中时,原来没有实力的他,通过父母的百般《努力》,终于以体育特长生的资格进入了市重点,难道这不能折射出现实的黑暗吗?现在的中国,贪污贿赂的事情比比皆是,也许现在的社会也是由钱和权做主的吧。是金子总会发光,那是对于韩寒这类极少数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平台给你去发展,那么你的才华将会慢慢湮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事实就是要敢于做一个俗人,才能够让生活更舒服。然而,韩寒他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坦的,他在写作是曾几度处于风口浪尖,他追求的是精彩,而不是舒服的人生。要不然,他也不会让赛车闯入他的人生吧。

坎坷,让生活更精彩更丰富,当你更多的阅读韩寒的作品,会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5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无论如何的去追索,年轻只如云影掠过。

我本是一个不太那么喜欢阅读的姑娘,由于组织了此次活动的原因,最近阅读了这本不算那么太厚的韩寒的《青春》,给了我些许触动。

"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特别喜欢这种精辟简短且富有内涵的句子,没有谁能一辈子陪我们走完人生这条路,你会在这条路上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只是与你擦肩而过;有些人会陪你走一程,过了这段交集就分道扬镳;有些人本以为是同路,走了很久才发现目的地不同,于是散去;还有些人想陪你久一点,可是他们力不从心。

我们会沮丧,会失落,但我们不能停。最后可能会有一个人与我们相遇,然后并肩同行,但是也不知道谁先一步,剩下的那个可能要独自走完剩下的路程。有时候哪怕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也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当你回头时会发现总有人在你身后默默支持着你。

?青春》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的一些所见所感,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与反思,他为了使祖国更加强盛,挥笔记录下大多社会虚伪阴暗的事例。

我喜欢这位作家的书不仅仅是因为他写的朴实而又发人深省的佳句,更是因为他的敢怒敢言。他的文字干净,温文,不卑不亢,却时而带点幽默的讽刺,让我总是不经用他与鲁迅相比较。

在这本书中,有时会有一种"想说的话被说了出来"的感觉。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社会的现状,可却表达不出他那么幽默诙谐却富有深意的文字。他的文字多了一分内敛,少了一些浮躁;他的思想多了一份深度,少了一些感慨与惋惜,他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令我由衷的折服。我特别记得他写的乞讨者,通过一种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通货膨胀"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他大多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他对热点新闻的独到见解,有他的一些赛车事迹,通过写不同的时间给乞讨者1块钱得到不同的眼神回馈,深刻的描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他的创作思路与其他人总是有些不大相同,他不仅仅是一位生活的践行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情感表达者。

我对韩寒倒也算不上喜欢,但是却很崇拜。他的`作品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即使是这些朴实的语言也能让你为之触动,他不会因为任何事动摇他的观念,他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阐述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写下来,正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个敢于批评,敢于说真话的人,所以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通过他的小说可以跟随他一起去体验社会美好的。而丑陋的各种形态,在他的笔下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

他在最后写到:"做一个好好学习的女孩子,先学会生存,再学会更好地生存,最后学会不违心地生存",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这一生都该不断努力达到的目标。

韩寒是80后,我是70后,虽然他出生比我晚,但对社会的'认识,思想意识等都比我领先很多倍。

以前,我从来没看过他的书,觉得80后除了呐喊愤青骂娘没有啥特色,最近看到微博上方舟子早一条,晚一条地盯着他舌战,甚至普陀区法院还受理了韩寒父子的起诉方舟子的案子,感觉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韩寒的作品。

于是乎,我这期的青蚨送书选了韩寒的《青春》,花了3天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青春》,这本书由59篇独立的杂文拼凑而成的,是韩寒最近的文章,有当今热点新闻的评价,有关于赛车的一些事情。

这本书看起来不累,觉得很爽口,像是早餐吃了“乌江牌爽口菜心”,微酸微甜很爽口,很下饭。

我是心里由衷地佩服韩寒的,比我小7岁,对世事看透领先我38年,我真白活了。

我白活是因为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就是赞美党热爱社会热爱人类,从小啥都喜欢自己忍,啥都能够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声音。

看这本书,让我想到:

1、我中学毕业前中考时候,目标考安亭师范,因为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当时我们学校有8个名额,有4个班级而已,以我的成绩绝对能够考上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自费请老师教我声乐舞蹈,因为有面试分。最后临面试,校长却不让我去了,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够好,而是我家没送礼,这个施姓校长,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气愤却不懂得维权,最后一月复习课也没去上,考试是考了,考上了中专而已。我只懂得作践自己委屈自己,没有想到应该也让他臭一臭。现在他也退休好多年了。哈哈哈

2、我们村里,在20__骗了我爸爸的碾米加工厂,花2万补偿就没收了,美其名曰是要整顿村容,他们接手后再租给外地租户,一年就收2万多。而我爸爸是个不认字的人,啥都不懂,也不跟我们说下,就协议上签上大名,把自己下辈子的生活养老的产业卖了。当时也没想到去村里骂骂娘,泄一下愤也好啊,还是没有。

3、前年,我婆家村庄有10户人家,受到环境污染,于是让我们搬迁重建,政府来估算房价补贴,我家14.5万。别人家都去讲一讲闹一闹,都在原来估价的基础上增加了3-8万的额外补贴,只有我家老公是老师,读书人,哪好意思去要钱呢,我家公婆也是善良的人,觉得可以造新房子已经很满足。所以我们家没闹就没多给补偿,这个社会哪里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包括我上班后,还有很多的事情都不懂的维权,所以伤害到自己,现在想来,醒悟的太晚。

传统教育把我们好人教育成听话,那些权势者却占着我们的位置耀威扬武,我小学没毕业的同学因为她爸爸是镇长就可以在政府里工作。我从小很努力,很上进,品学兼优有爱心,好像都是个笑话,当然,我也受到很多的口头表扬,还有没有奖金的奖状,至少也满足了我很多的虚荣心。人家有物质保障,我们弱势群体好像有精神食粮就可以维持生计了。呵呵呵呵

看了韩寒的书,心里憋屈的都敢讲了,其实也只是讲讲而已,谁又会关注你,拯救你呢?还不是明天的太阳照在哪里就是哪里?!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6

前几天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发现显眼的地方架满了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上网的时候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他的博客。随手翻了翻,发现价钱挺合适,买回去当摆设也行,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所以说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书,最好是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样在还书期限的催促下还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寝室停电,百无聊赖下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是浏览,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后又用了半小时把整本书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还没来电,都停了一下午了。没错,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没有来电给我的思考多,又或许是我的经历还不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体会不到这个社会的大不公平,当然,社会中的各种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这本杂文集里最负盛名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韩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说到文艺复兴,我讲一个书上的段子,韩寒当初办《独唱团》的时候往有关部门报的是“文艺复兴”这名字,没给批,说是带“文艺”两字的都不批新杂志了,于是他启用了第二个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独唱团”,没出几期杂志,带“文艺”两字的杂志都让批下来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文艺”有问题,而是“复兴”有问题。中国的专制体制久为外国人诟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外国的学生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接触,竟然以为中国人都享受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外国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政治,而中国学生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却往往是网络游戏。中国人口众多,在当下实现民主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这个困难的问题从而不作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么走得到尽头,有一句广告词用在这里正好,路再长,也长不过我37码的脚步。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1mi.net[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笑了,“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都让我联想到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动物。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浏览一遍能记住的也没多少,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关于体制,无关于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且能够不碰到壁。

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此时安慰你的人正是理解你此时心情的人。

生活需要理解。生活中因为不理解产生的误会实在太多太多,可惜你来不及解释,人们不想听你解释,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正因为彼此之间的不理解,爆发的争吵也是很多。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他人,但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再好的亲朋好友也有误会的时候。

且不说误会,我们要理解,去认识“理解”就只是明白某人的意思吗?其实,不不仅是这样。我认为,“理解”是结合一个人的处境而考虑到他正处的状况。能看透人全部心思的人根本就没有。尽管你长久以来都能理解一个人,但下一刻你会理解他吗?

父母之间的代沟,是最为明显的一例。父母因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而造成种种误会,尽管子女此时如何的解释,父母不修边幅地讲了一大堆话,没有容你插嘴的时候。可能大多数子女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父母啰嗦过多,子女也会感到厌烦。有时候一冲动就顶上两句,或是跑进房间,“彭”的关上门,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尔后,子女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心,明白这样的举动是对爱的一种的践踏,应主动与父母认错,进行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

同学之间的误会在学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人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而忽略了别人的想法,所以造成了误会。

其实,不管是父母还是同学,可以说社会上所以的人都需要理解,都需要沟通,而正是因为理解,人与人之间才能够顺畅的进行交流;如果人们之间不能相互的理解,就会破坏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不和谐。

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理解。

读韩寒的书读后感篇7

早就听说过韩寒的《杯中窥人》,本身也十分欣赏他。但说实话他的书并没有读过几本,隐约记得高中时向同学借读过《一座城池》,但现在的印象也只剩下了和尚,驴子,后山屎坑…总是自诩有多欣赏某人,但到头来连人家的文章都没读过几篇,或是读过之后的效果还不如不读,该是感到丢人的。

言归正传,刚刚逛了逛天涯。不知是触到了哪根神经,恍惚之间想起n年前中央台采访韩寒的视频,找出来又看了一遍。十七八岁时的韩寒,留着一头三七分的长发(当然,是相对于男生而言),脸上笑容虽有些许羞涩,但却掩藏不住其叛逆不羁的个性。然后,《杯中窥人》再次入耳,又难得今晚颇具文艺二逼气质,便搜来读了一读。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觉得,遣词造句写文章这种事情是需要天分的,而更早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毫无作文天赋而言。现在看来,自己很是有自知之明。暂不说《杯》的深度,单读其文字就让人赏心悦目。语言简练流畅,字字珠玑,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高中生的杰作。再说说文化素养,《三字经》大家都知道,不知道你们如何,但我是真心不知道它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天晓得我还一直以为它和《诗经》是同一时期的嘞!人家在读《杂文报》和《文汇报》的时候,我在看《求知报》和《英语周刊》。人家在看《走出墨镜的钱钟书》和《李敖快意恩仇录》的时候,我在看《何以笙箫默》和《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人家在讨论民族劣根性的时候,我在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人家在记住“corpusdelieti”的时候,我记住了“body”,由此,不难想象,人家在《杯中窥人》的时候,我只能在杯口喝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小红帽的故事读后感6篇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

看爱国的书心得体会优质7篇

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模板7篇

申请书的书模板5篇

申请书的书模板精选6篇

申请书的书模板优质8篇

看爱国的书心得体会6篇

看爱国的书心得体会最新5篇

看爱国的书心得体会通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951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