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克服困难,都是获得心得体会的机会,让我们更加坚韧,提前整理好相关的事件过程有助于我们写好心得体会,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守望者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1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世界总不缺乏一种“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混沌浮游尘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蹉跎。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霍尔顿之类,以浊见清,以昏见明。然而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_中化为死灰。
我无意于那些霍尔顿的模仿者,因为他们的意识里还未对霍尔顿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触过此书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尔顿之路。不用多说就是所指是90后。诚然,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当年美国那一步。中国的新一代也面临着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困惑。90后又将何去何从?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2
“有那么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奔跑,我只是坐在那里,把孩子们抓住,告诉他们该往哪里跑。我只想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也是他在对现实不满的情况下发出的感叹。
霍尔顿是一个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人。他不愿意认真读书,因为那里充满了各色的伪君子。在第四次被开除后,他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看到社会上各种丑恶,接触了许多事物。他看不惯一切,想逃离这个社会,但又不可能。他只得生活在矛盾中,苦闷、彷徨,最后变成真正的叛逆。
他酗酒、逃课、滥交女友······但他真是这样一个不中用的人吗?不,他只不过是看不惯现实,只能通过一系列行为来发泄心中的苦闷罢了。可是,人们在一开始却无端地判定他没有前途,这本书还被禁止阅读。实际上,霍尔顿比他们看得更远,他知道当时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只是教导一些所谓的基本信条。而霍尔顿呢?追求光明的理想,敢于反抗黑暗的现实。他其实有许多优点,和老师眼中的霍尔顿相差甚远。
可我们呢?以貌取人,只看重表面。讨厌那些面貌丑陋的人,嫌弃那些家境贫困的人,喜欢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我们也做不到像霍尔顿那样勇于反抗昏暗的社会。我们没有自己的选择,只知道像家长教导的那样认真读书、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对于不正确的事物置之不理,长辈怎么说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即使心里不满也只是私下里抱怨几声。只是和别人一样,不想、也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跟霍尔顿差远了!
虽然如今的社会不同了,我们也不该盲目地叛逆了。但是他敢于反抗权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与别人同流合污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3
一番没有情节的几乎处于僵尸形态的自述,打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当成长降临到霍尔顿身上时,他很痛苦,他有想过逃避,逃避中又夹带着一些尝试。最终,他选择了面对。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哪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王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王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感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象征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孩子们整天无忧无虑地做游戏。但“麦田”的位置不理想——在悬崖边。时针不停地转动,飞快地把孩子们带向了成长,所以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有迷茫,有彷徨。孩子们跑向的就是那“悬崖”下的万丈深渊——成人世界。“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霍尔顿梦想着守护住孩子们的童年。但谁都清楚,这个梦翻译成英文只是wish而非hope,是一种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梦。成长是谁都无法逃避的,但成长绝不像霍尔顿心中的那样可怕。漫漫成长路,我们会失去,也会得到,但绝不是像霍尔顿所述,只得到坏的,只失去好的。我们必然会失去童真,得到世俗。但我们也会失去无知,得到责任。
以前很多人说,塞林格等同于陶渊明,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晋陶渊明消极避世,他已是成人,却不愿面对当时社会的污浊。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据说美国教科书中对陶渊明的描述是“过上游生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代表了积极入世的一类人。陶渊明的避世,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王国维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也就是说他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和陶渊明完全不同的是,霍尔顿在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面对。故事的最后霍尔顿是否真正懂得了成长的真谛,我无从得知,但我相信一定有一种力量在促使他留下。成人世界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脏乱,处在成人世界里,也会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给我们一些安慰和鼓励。我认为,塞林格真正的目的是激励美国的战后一代,让他们获得启发,进而积极入世,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由此说来,霍尔顿最后决定留下来面对成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像霍尔顿最后没有逃避,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边带着某种叛逆一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时我会想,我为什么要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又为什么没有离开世俗的勇气?我没有胆量步入社会,但又无法逃避,只能做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梦,守护住下一代的童年。就像最后霍尔顿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每一个“混账”朋友,尽管他们没有一个曾真正走进过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尽管他们身上都有着霍尔顿厌恶的地方,但在霍尔顿心中他们仍然很可爱。当我们只能面对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对小孩子看法的改变是因为两位作家,一位是泰戈尔(暂时按下不表),另一位就是塞林格。之前看到小孩子就会心烦,在书店看书时他们会大哭大闹,在路上行走时他们会随地小便。然而当我看到故事的结尾,天上下着倾盆大雨,霍尔顿在公园长椅上静静地坐着,菲碧坐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又一圈地转下去……我被这画面所震撼了。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会哭闹打扰到你,但他们是纯净的白纸;他们会因在我们看来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的事情大吵大闹甚至动手,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简单的达到个人的目的;偶尔他们甚至也会对同伴恶语相加,因为他们一直在模仿。虽然他们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但他们有一颗觉醒的心。每一颗觉醒的心都是一粒种子,等待春风雨露的浇灌呵护。有时我甚至认为小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完美的味道。小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受到我们的影响,因此,悉心呵护下一代,不要抹杀属于他们的青春痕迹。也许,当若干年后他们长大后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需要面对成长时,他们不会再犹豫不决:“带上我的青春史诗,勇敢地踏入社会!”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4
很早就开始觊觎此书了,但是碍于想要看的太多,所以久久未能一睹芳容。今天终于看完了。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塞林格这家伙真够味儿,结局居然来了个悬而未决。好吧,我想说的是,小说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么?如果这样说的话,塞林格这家伙就真他妈的成功了(引用了作者著作里面的惯用词语,算是对作者的肯定吧,毕竟我是不爱说脏话的)。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述说,让人身临其境。出色的心理描写使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以至于不会感觉生涩难懂,相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小说浅显易懂多了。当然,这两部著作是不能拿来作比较的,毕竟都不是同一类型的著作。不过因为我是同时看这两本书的,所以尽管他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考虑到理解层次上的话,它们对于我来说就必然有共通性了。
根据小说的情节,我料想,主人公霍尔顿会挂掉的,毕竟他的思想在一步步堕落(照理说应该不算是堕落,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不能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鄙夷一切媚俗虚伪的东西罢了),一步步走向无可救药的境况,他的脑子也因酒精的麻醉和厌世的情绪而导致思维的混乱。骨子里的反叛特性在他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但是却因为世俗的眼光而不得不压制自己心灵最深处的呐喊。他向往东方哲学,他的愿望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斗争,没有鄙夷,没有媚俗,没有压迫,没有强制的美好愿望,有的只是一群单纯天真的玩耍的小孩。多么纯粹的想法哟,不过也仅仅只是愿望、梦想罢了。能实现的梦想不叫梦想,只有那些实现不了的梦想才叫梦想。霍尔顿知道这样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做不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就选择隐居山林,一样可以逃出这个纷繁的世界。就在要付诸行动的时候,小妹妹菲比及时拯救了他。怎么说呢?与其说是拯救还不如说是让他摒弃了出世的想法罢了。有一种说法叫做“委曲求全”,霍尔顿的最终妥协也算是一种博大的求全方式吧。我觉得这样理解能够稍微舒坦一点,这样比较对得起我的内心,因为有时候我也有霍尔顿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实却总是把我拉回来了。(菲比的能耐是我所料不及的,这也是导致我没能准确预测结局的原因。但是,毕竟霍尔顿太爱菲比了,我也爱菲比。看菲比的那一段,我总是想到的是我的妹妹,呵呵,以至于感觉特别亲切。所以这样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的。)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5
用去20天的时间看了一本231页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请恕才书学浅,但是恍惚感觉这本书一定鼎鼎大名。
首先,就阅读口味先来个自我部析:从地域上分,喜欢看外国小说,国内的小说写作手法众多,叙事脉络众多,语句优美,总觉得看完不收获点啥的不好意思,看起来压力颇大也很累,不如外国小说看着更轻松;从文学形式上分,喜欢看小说,觉得散文诗歌类篇幅简短、印象不深刻。补充一点,大学时候,有门文学课是“外国文学”,授课的是学校外聘来的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听他的每堂课总是津津不味,课堂笔记密密麻麻写下好几页,也从此爱上了外国文学。
所以,自打回家待业以来,买回来的外国小说最多,而且由泽林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居多。
今年看完了《相约星期二》和《不可承受生命之轻》两本外国小说,都是畅销小说,但是和名著比起来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就当作闲暇时光里的文化消遣。之后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打算看些轻松的更换下心情。
20_年6月4日,在秋林书城里看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你我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刚看前几页的时候,特别的不适应,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小说,里面满眼都是“你他妈的”、“老天爷”,这搁在国内的小说里实在是少见。而且越往下看,越觉得主人公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就是在和你说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和遭遇,整个读下来颇有看部电影的欣喜感。
其实整个小说讲的就是一个男孩子被学校退学之后,提前离开学校到学校正式放假期间有个几天的空档期,他在这几天里的生活。小说成功在于讲出了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迷茫,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同时也描绘出了美国的市井百态。
其次,小说的生活化的语言不做作。就像有个大男孩在你身边和你絮叨聊天,不停地靠诉你他的想法。他不满名色人等的虚伪想逃离,但是又撇不开对于小妹的挂念。小说结尾处,男孩的妹妹打算和他一起出逃的举动最终让他远走高飞的计划泡汤,用中国的一句话说便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完温馨一笑。
看完小说的之后几天,我一直在思索观后感如何写,甚至想以“我他妈的看了t;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题目”,因为小说里面这个“他妈的”出现得太多了,不过总觉得不妥,毕竟在国内相对保守的文学环境里,本人也是比较有教养的,这个题目还是算了吧。
然后又开始想文章的主旨,小说到底是想说什么。由于对于美国的文化背景、世界观、思维方式了解并不多,从这方面讲深度肯定不够,蜻蜓点水。
上周刚好家里发生养狗事件,和孩子爸提过两次养狗,都是争吵结束,严重破坏家庭和睦。当时电视里正播《生活启示录》,闫妮和胡歌在戏里演绎一段肉麻又奔放的姐弟恋,闫妮有段台词说,感谢蓝馨介入她的婚姻,然后才认识到鲍家明,从而展开新的人生,重新爱过。一个人真的可以因为另一个人而变得美好。这点我真的信。所以,虽然平淡少语的孩子爸不能让我变得温柔美好,我却可以让他变得有趣而美好,妥协的这个人可以是我,想到这,我决定从此不再提养狗的事,不再让他无厘头地发脾气。
那么,妥协亦是进步,这个主题思想同样也可以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不断地质疑、逃避又不断地适应和进取,最终他还是和妹妹妥协,跳入了时代的洪流,继续他的学业甚至人生。
妥协亦是进步。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6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光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悲哀欲绝。之后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貌,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十分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之后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取了逃离,戴着自我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我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最之后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下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下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以前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下,放下掉有过的完美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之后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取把自我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我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我,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好处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我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开始人流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所谓新新人类疯狂地迷恋上了毒品……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就应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就应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我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但是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完美!把握好自我的生活吧!
看守望者心得体会篇7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5岁少年。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心里也有着美好的心灵,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内容就是讲述他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霍尔顿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但他有着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虚伪势利的校长非常厌恶。在街上瞎逛的他,若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会愤愤擦去;若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便会慷慨解囊。
同时,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象着在一大片麦田里,许多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
霍尔顿流浪的结束也预示着青春期中的他锐变的结束。“人只是在不断地出逃和回家中艰难地长大,真实的生活就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意义。”成长中的我们是否也体会到了呢?
其实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我们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因此,我们要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拥有理想,那种生活才有意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