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心得体会

1500读后感精选7篇

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中的内涵和寓意,写读后感是一种对所读书籍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500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500读后感精选7篇

1500读后感篇1

一提起《论语》,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从没想过要和它亲密接触。但自从听了几次于丹教授的讲座以后,我却改变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飞扬的讲解和她对《论语》全新的解读,让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也走进了《论语》。

起初,我是借着注释阅读的,但还是觉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记不住,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放到了书架上,从此它被尘封了。时隔不久,我校开展了“经典阅读”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还准备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深奥了?让学生不解其义地死记硬背,有意义吗?我说“试试吧!古人从小不都是从背诵《大学》、《中庸》开始的吗?”于是,我们就进行了尝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学生背得很轻松。每周要求学生背诵的三句经典语句,每天只需带领他们读上三五遍,一周下来,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当然还是我,跟着学生一起学,一起背,我觉得轻而易举,而且对《论语》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从中还学会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大道理,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让我知道了复习旧知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使我懂得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则向我们解释了何为“好学”。 原来这些高深莫测、枯燥无味的语句却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它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读《论语》,就像喝咖啡一样,起初感到很苦涩,但只要坚持,就会觉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赏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待人”的思想,从这本处处体现“以仁为本”的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懂得了我们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为范”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诉我们诚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们重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仍被人们所信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则让我们做“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古往今来,君子与小人总是并存的,那么,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读完这几句话,相信你心中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更好,它适用于任何时候。从大处说,一个国家如此;从小处说,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们阐述了许多有意义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也积累了不少《论语》短句,我原本以为他们只是小和尚念经,并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没想到这学期刚开始,就有一个学生给了我莫大的惊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我讲到“夜深了,老师还在伏案工作,她正在为明天上课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从教室的角落里,传来了一声拖腔拖调带有稚气的声音“传不习乎?”我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喜悦。我为我当初的选择而高兴,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这个学生居然能学以致用,尽管只是一小句,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但是当时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这个声音给了我动力、给了我信心,我会和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我们会将之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们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00读后感篇2

在花香袅袅的早晨,伴着悠悠的书香,让我们穿越历史,重拾那写满艰辛的红色记忆。

翻开《红岩》,随着千千万万个跳动的文字,我置身于渣滓洞——这一魔窟中。抬头望,一座座岗亭围住牢房,高墙外的几丛竹林,早已变得光秃秃,连一点绿的影子也找不到。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墙顶上的机枪和刺刀,在太阳下闪动着白光…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当啷……当啷……”繁杂的脚步声中,夹着一种迟钝的金属撞击的音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旁的我分明看见了一个担架,一床破旧的毯子盖在担架上,毯子下面是一双鲜血淋淋的赤脚,那钉死在浮肿的脚胫上的铁镣,像钢锯似的锯着那皮绽肉开的,沾满脓血的踝骨……我震惊了,呆呆地立在一旁,望着他——这样一位英勇的战士。

从战士们的口中,我得知了他的名字——许云峰。亦如高高的山峰耸立于大地,直入云霄般的坚毅勇敢。他以惊人地毅力站了起来,尽管拖着满身的刑具,哪怕面临更惨酷的摧残。他也从容不迫地在魔窟中顽强地散步。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慰藉着战友们的关切,弹奏着一首战斗进行曲。虽然他瘦如柴骨,但是在我心中却是那般的魁梧高大,闪耀着光辉。

为了新生婴儿,他甘愿牺牲自己仅有的一条毯子;为了水资源,他甘愿挺身而出同凶恶的敌人谈判;为了龙光华的追悼会,他甘愿饿着肚子绝食……面对敌人的迫害,他沉着冷静。一点一滴的.革命精神,造就了他——许云峰,这样一位英雄人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立在一旁的我,心就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不!”江姐微弱而平静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我立即捂住眼,不敢看。十指连心,那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那又岂是常人能够忍受的痛苦。

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凉水灌进鼻孔……我的心跌宕起伏,泪水瞬间涌出我的眼眶,仇恨的烈火在我心里燃烧,愤愤地咒骂那些凶残的特务,哪里是人,简直就是残暴的野兽!

我很难想象当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毕竟她只是一个弱女子,这般的痛楚,怕是叫一个铁打的人也未必受的住!

江姐,我为你自豪,我为你骄傲!竹子是铁做的,可你们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永永远远不会消散。你亦如梅花般美丽,顶着鹅毛大雪“凌寒独自开”!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战士们冲破了这阴森黑暗的牢笼。魔窟连声爆炸,烟火不断冲腾,在火光中,中美合作所魔窟正在脚下崩溃,毁灭……我不禁欢呼雀跃,一切都自由了!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随着渣滓洞的消失殆尽,我回到了现实中,意犹未尽。小萝卜头机智勇敢;齐晓轩大义凛然,顽强不屈;华子良聪明善变,不卑不亢;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毫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他们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1500读后感篇3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 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500读后感篇4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1500读后感篇5

?狼图腾》是我近年来看过的少有的一本好书。作者姜戎是一名插队内蒙古边境额仑贝尔草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为了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作者从1971年至1996 年腹稿了二十五年,初稿于1997年,三易其稿后定稿于--年。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煌煌五十万言,让我们在书中重新认识了草原狼,重新认识了草原,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了我们人类自己。

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女人和九岁小孩与狼徒手搏斗,生擒恶狼;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飞狼之谜,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有白毛风和蚊虫的天灾人祸,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与狼的殊死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万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运和悲壮的一生……。最后作者道出了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的忏悔。震撼了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轻意感动的灵魂,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地思索。

狼在我的记忆中是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狼外婆的故事伴随了我们的幼年时代。我们汉语的词汇中关于狼的词语,全是对狼的抵毁和贬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看来我们的无知和应试教育让我们对蒙古人崇拜的狼从小就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和偏见。

狼是狗的祖先,狗却与狼势不两立。如今狗已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但它从此也失去了独立生存的狼性。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这就意味着狗永远也不能与狼同日而语了。草原上的牛羊强壮了蒙古人的体魄,草原上的狼锻炼了蒙古人的品格。他们的时代什么都不缺,他们缺少的只是吃苦耐劳,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儿子津津有味地听我讲小狼的故事,我却多么希望他能有一点小狼的精神。

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这比饱暖思淫欲,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三十六计中除了美人计外,说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计都是人跟狼学的。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大西洋海底的潜艇绞杀战,解放军出奇制胜的穿插分隔包围战术都是狼群战术的一种。中华民族就是缺少一点点的狼性,当年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扫荡一个县城,赶着几千名老百姓满山跑。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不会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会有千千万万个黄继光,才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

我们理解了狼性,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铁蹄能够扫荡千军万马横跨欧亚大陆,就会明白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得以生存,这是每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在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迫发出狼一样的嚎叫。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在这本书里狼性与人性的碰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狼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狼群消失了,多米诺骨牌就要倒塌,与狼为敌的草原狗也会从此衰败。草原上的老鼠成灾,草场会迅速退化,马也变得懒散起来。草原沙漠化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只能变成一种回忆,而牧民也只能从定居放牧改为圈养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凶猛的沙尘暴吧,生态已开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已经被打破,打来打去,打尽了“豺狼”最后遭殃的还不是我们人类自己。

1500读后感篇6

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我记录了一些语句,并深有感触,首先是父亲——阿蒂克斯对他的孩子们——杰姆和斯库特的教育非常智慧。我一边读一边赞叹不已。

当斯库特在学校里听到自己的同学说自己的父亲在为黑鬼辩护的坏话时,斯库特的父亲这么说:“你在学校里可能会听到一些不好的议论,不过请你为我做一件事,抬起头放下拳头,不管别人对你说什么都不要发火,试着用头脑去抗争。”阿蒂克斯在听到别人在说自己坏话时,还能让自己的孩子放下拳头用头脑去做抗争,真让我佩服,他很有修养,很大度,知道拳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用智慧解决。

当亚历山德拉姑姑告诉斯库特必须要穿裙子才能成为淑女时,阿蒂克斯告诉女儿,其实家里已经有足够的阳光了,他让斯库特不用管,并告诉是库特,他并不是很在意她的装束。这里足可以看出阿迪克斯是不像亚历山德拉姑姑那样,注意别人的装束的,其实我也觉得如果做一个淑女,并不是穿裙子才能成为淑女,是不是淑女不是看外表,而是要看她内心的素养。难道穿一条裙子就能成为淑女了吗?人穿裤子也可以成为阳光。

对待孩子说脏话,阿蒂克斯没有吵骂他们,他这样说:“说脏话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他们的成长等他们知道,那样并不能引人注意,便会自动改掉坏习惯。”是啊,我们小孩子说脏话也许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许是想模仿一下别人,证明自己也像大人一样,但这样做终归是不对的。这真是一个“知心爸爸”,说到了他的孩子的心里,当然也说到了我的心里。

“我只希望杰姆和斯库特能找我要答案,而不是只听镇上人的议论,我希望他们能对我有足够的信任。”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遇到问题时也要先问问父母,和父母讨论一下,要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感。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如果还未开始你就自己认输了,那你就是彻底的输了,但当你知道你会输,但是还是要去做的话,就算你输了,你也是真正的勇士。

“要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你感兴趣的这样才有礼貌。”这是阿蒂克斯教他的孩子们如何跟人交流,不能一直滔滔不绝的说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要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当然也要倾听别人的发言。

这本书的最后,阿迪克斯告诉他的孩子们:“斯库特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是的,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如书中的怪人拉德利、汤姆·鲁滨逊、亚历山德拉姑姑、杜博斯太太……

1500读后感篇7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是围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话。《围城》不是一座紧闭的城池,他为我们开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让我们窥见城里人生活一角的窗。

?围城》文字的经典是向来被人们传诵的,那些有趣的,拥有讽刺意义的话语使《围城》更添了一种沧桑与无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经典语句,有时人有再读一遍的兴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钱钟书先生无疑是一个巨匠,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个绝代才子。而在《围城》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无奈,他的无所适从,他的茫然。

方鸿渐是一扇窗,与其说是《围城》让我们看到了以一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无聊与无奈,不如说是方鸿渐领我们看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方鸿渐就是那扇窗,我们正是通过方鸿渐的眼睛看到了围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鸿渐不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他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也参与到了《围城》的游戏当中,他的人生同样充满了无奈、算计,一些让我们愤愤不平的无聊。面对着一切,我们不禁会问:难道这就是国难当头时作为祖国的希望的热血青年的行为吗?难道祖国的内忧外患只能作为那些知识分子的敲门砖吗?难道自私就是这些留学生学到的最大本领吗?

在方鸿渐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不能不说的一个便是苏文纨,这个在别人眼中能干、温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干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且是在祖国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种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无疑会让我们觉得很失望。还有她对于爱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让我们汗颜。

李梅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二个,“伪君子”这个称号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的自私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看点,他优秀的经济头脑恐怕和美国的某位领导有的一拼,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教授无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说中能让我们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赵辛楣了。他是一个很会交际的少爷,走到哪里都能吃得开,并且对于时局的预测有其自己的高见,而且往往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最合适的道路。相对于李梅亭、高松年的虚伪,陆子潇的故作深沉,韩学愈的“用心良苦”,苏文纨的极富城府,赵辛楣可以算的上是个正义之士,一个热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鸿渐,只是一个刚回国的新手,他在国内泡了好几年,也磨了好几年,对于国内各界的内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气,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从他自愿去当一个偏远地区的老师这一行为,我们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气,至于说他是由于爱情失利,一时冲动,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选择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轻松的、更体面的事情来看他仍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对方鸿渐的义气深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柔嘉对他的评价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来他对方鸿渐的情谊是真的。否则也无需对方鸿渐这样一个没有靠山,没有实力,不懂在上流社会奔走的人多次帮助。如果仅仅是为了看鸿渐的笑话,早该看够了;如果是为了多条后路,那鸿渐没权没势更没财,根本没什么好依靠的。

?围城》里钩心斗角,我们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给那些滑稽可笑的情节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谁又能说我们不在一座城内呢?方鸿渐用他的眼光看走过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而我们则借方鸿渐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审视那人生大戏中每一个人的是非得失,而这些角色包括方鸿渐在内。而当我们在解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又在揣测钱钟书先生的心理种种,这很像卞之琳《断章》中写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钱钟书先生的这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拍马屁跟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实践心得体会1500字7篇

军训1500字心得体会通用7篇

村调查报告1500字7篇

寒假期心得体会1500字7篇

军训心得体会1500字7篇

军训个人心得体会1500字7篇

教师工作总结1500字7篇

学党课心得体会1500字7篇

1500字的党课心得体会优秀7篇

社会实践报告总结1500字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33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