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只有通过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才能有真正有意义的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描绘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镜与灯读后感800字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1
老师常常对我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有知识,有智慧,有与人交流的本领,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立足。”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读书,认为这样才能有出路,有出息。
但当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后,我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光靠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一种自如应对变化的能力。因为社会毕竟是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就像一个人,每过一天,每大一岁,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只会死读书,不能应对变化,就算他有再多的知识,再多的智慧,他也会被社会、被新时代所淘汰,终究会失败。
书中的“奶酪”是指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如一个满意的成绩,一份好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健康的身体……但当这些东西失去时,有人只会在原地等着这些东西回来,但最后却一无所有。我也有过这样的小小经历,只是后来我对其产生了应变。
四年级暑假的最后几天,我得知了一个坏消息:到五年级要分班!这意味着我在开学第一天,要面对的是不熟悉的同学,不熟悉的老师。于是,我心里特别地难受,为什么?为什么要分班?为什么要我和朝夕相处4年的同学、老师分开呢?在我愁眉不展之时,爸爸给了我安慰与引导:学校要分班自有学校的安排,再说你不可能永远和原来的同学一起学习,一切都应该适应变化。于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不应对变化,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的教学习惯,这样对我们的学习没有好处。于是,开学后,我仍然努力学习,并且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建立友好的关系,并和老师们打成一片,这样,我在新环境中仍然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还告诉我们,要应对变化有一种好办法,就是对自己充满自信,想象自己应对变化后的美好情景,这样你便可以自如应对变化了。这本书让我深深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成就,有名誉,就不能坐在井底,只看自己头上的一点点天空,要冲出去,自如应对变化,适应新世界,看得更高、更远!
变化能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相信自己!应对变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就会向成功迈出无比重要的一步!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2
阅读稻盛和夫《活法》很是受益匪浅,总是把一些简单明确的道理,表达的那么有深度,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道理,在工作生活中,越具有穿透力,越能揭露事情的本质,越能给人很大的启示。确实真的把这么一部作品读完,并细细的一点点的品读完,真的是需要下功夫,是否真的可以理解、明白、懂得其所表达的深意,需要慢慢体会!自己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生经历何以波澜壮阔或者平淡无奇,截至生命的结束,我们都会回到原点,回归自然,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诱惑不断的社会,我们更应正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平凡、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冒进、投机、急功近利等心态都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自古伟人先心清净而后成大事!
懂得树立信念,懂得找到信仰,用正确的信念、信仰去支撑人生道路,给您完善“灵魂”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用历练让生命成长,让成长有张力,让生命有意义。缺乏信仰是当今社会病态的根源。
心性没有提升,灵魂得不到磨练,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往往就会出现岔路,思维方式方向正反决定错对。思想指导行动,行动体现意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会给自己很多惊喜,对成功有着热切的期盼,才会有更强大的行动力、执行力,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热切的期望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我们将常人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虚幻变为现实,成功如此简单。敬业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把工作当成磨练心性的体验,享受幸福的“事儿”,精进持恒,孜孜不倦,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作为报社的一员,思维应更活跃,敢想、敢做,思维的碰撞会闪出成功的火花。给同伴更多的鼓励,我们都是渴望成功、感性、知性的娃。
把握好两个原则: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原则,把握好这两个原则,事情决定就不会错,至少不会酿成大错。切记切记!
常怀感恩之心,心存感谢,幸福的感觉就会几何的速度倍增。“利他”挂在心中,用在行动上。
人生的意义,最简单的就是把目前小的事情做好,大的事情做对,赢在当前。努力奋斗而不失追求,追求梦想,实现理想。
人生,幸福如斯。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3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是的以往的目标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能够让我明白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向喜欢描述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于是只能自我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梦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应做的事。”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4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死得很不值当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觉得周冲是《雷雨》里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最终他还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残酷的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从死亡的阴霾中走出来,我看到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说,周蘩漪并不算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却尽显了一个女人最刚烈最隐忍的一面——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而我的同情,最终停留在曹禺先生没有给周蘩漪一个超脱的权利,死亡对于她来说是甜的,但却不可得,她将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终结。
在我看来,《雷雨》里这几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交织相容,命运之手把他们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也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释解,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那么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5
感恩是什么?感恩如冬天里的一束阳光照进人的心灵;感恩是什么?感恩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让人倍觉珍惜,永久保存。用心体会每次真情的付出,你会在感恩中收获美丽和喜悦。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虽然没有跋涉过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吹雨打,但我知道,只要有父母的相伴,遇到生活的困难你会迎难而上;只要有老师的相信,学习上的问题你会充满自信;只要有同学的相助,学习的困惑你会迎刃而解。所以对于我们的父母、老师及同学,我们必须时常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善意,回报他们以千丝万缕的爱。
感恩父母,首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付出了他们自己的辛劳,将我们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幼儿一点点拉扯大。曾刻是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父母来到我们的床前,将我们调皮的小手移进温暖的被窝,曾记得多少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父母焦急地抱起发着高烧,痛苦呻吟的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去医院;曾记得许多次因为生活中,学习上遭遇挫折而闷闷不乐的时候,父母关切地来到我们的面前,不停地安慰我们,谆谆地教育我们,让我享受爱的温暖……
感恩老师,是因为老师将我们从一颗颗稚嫩的小树苗哺育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其中浇灌了老师多少辛苦的汗水。当我们空白的心灵长出美丽的鲜花,拥有丰富的知识,这神奇的收获染白了老师多少的黑发。当我们积极发言,答对了老师所有的是问,用理想宣告我们的成功,这令人骄傲的'荣誉,倾入了老师多少心血。
感恩同学,是因为同学总能在我们成绩不理想,被人嘲笑时,勇敢地站出来,指正别人的错误,安慰我们说:“加油,你是最棒的!”当我们学习上遇到困惑,解决不了时,第一时间跑过来帮助的还是我们最最亲爱的同学,他们无时无刻不用真情感地劝我们。
每接受一次真挚的关怀,感恩的心情就倍加强烈。用行动回报那些给我们关心和感动的人,让爱回旋在你我之间。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这动听的歌永远回响在我们耳边,久久回荡于我们的心间。
镜与灯读后感800字篇6
忙里偷闲的间隙,读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小说总体情节很平缓,甚至没有出现大的冲突。全部内容只是九十年代一对在北京机关工作的年轻夫妇的琐碎日常:三餐、工作、保姆、孩子等等。简单流畅的情节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对生活的写实与丰富的细节,还有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印象深刻的有主人公每天早上起来买豆腐,一块馊了的豆腐差点引发家庭战争。还有农村出生的主人公面对老家来人的心态,“谁知兴冲冲回家,老婆还没下班,家里却来了两个老家人。小林象被兜头浇了一桶凉水,一天的好兴致,立即跑的无影无踪。”
书里还有一段话,让人看的想流泪。“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
读完小说后有一种莫名的悲凉。20年前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烦恼的问题也差不多。房子、车子、孩子,日复一日我们为这些工作、奋斗、与人事纠缠。沉迷于生活的琐碎,并开始从中找到乐趣。纠结于生活的不顺,与伴侣争吵又和好。只是某个瞬间,自己会恐惧逐渐变成一台机器,惧怕某一天早上醒来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就像《变形计》格里高先生一样。深夜或者无人时会想到曾经的理想,也想为之努力。但是很快生活像潮水一般涌来将你淹没。
小说的最后,听闻曾经对自己多加照顾的老师的死讯主人公伤心了一天,然后继续担心他的大白菜去了。虽然主人公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是小说已经结尾了。因为这个人身上,已经没有值得书写的东西。小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滚滚洪流中人们的身影。而我们有时候也在这镜子里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