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观影后,我们都会通过写下观后感来记录内心的思考和感受,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写下了一篇观后感,表达了对导演的赞赏和故事的感动,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军校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军校观后感篇1
当一部红色主旋律的电影,拍的不再以讴歌为目的,你就知道你遇见了多么鲜活的生命,看见了多么残酷的历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篇四一二前夕的上海以灰黑色主调展现在影片中,山雨欲来的气势呼之欲出。接下来的--、与杜月笙的会面、周先生的鸿门宴、报社的屠杀都宣告了在那个别样的时代共产党员的力单势薄,以及革命任务即将在各阀派的私心下即将宣告失败。这个时候以周先生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扛起了革命大旗,为解放全国奔走各地,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有胜利更不乏失败,终于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就以燎原之势蔓延了整个神州大地。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是该剧的信仰,当一支队伍将书生、农民、工人、屠夫、学生等普罗大众都集结在一起时,管理起来是尤其困难的,但他们却做到了,只因为心中有希望,肩上有责任,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爱的深沉。为了创造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他们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无上光荣。而身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敢为人先,决不放弃的精神。我们也为拥有这样的榜样而感到无上光荣。
“要做勇士,不要做烈士。”朱德将军的一句话说尽了战争的残酷,在剧中红军不再是一个刻板印象,他们也会因为物资短缺而去“强借”银行的资产。毛主席也不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伟人,他会跟同志争吵、会“贿赂”看押他的百姓、会打败仗。而反动政府也不再是以往的贪婪、怕死形象。在南昌起义中贺龙为对手的敬礼,三河坝战役中敌军为牺牲的黄埔军校友厚葬,都摆脱了教科书般的说教,诠释了历史中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家都在努力活着,也都为不同的信仰奉献着。在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世界,只有红军这支队伍是为百姓而战。
看完电影,你才发现。在历史书上那短短的几行字,却是别人极其波澜的一生。在我们的书上,毛主席也好,周总理也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也好,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回到那个年代,他们有的也不过就是而立之年,有的甚至不到20岁。但在面对比自身实力强大太多的军阀势力,却从不胆怯,亦不退缩。粟裕和--在门口站岗时的对话“现在不懂,总有一天会懂的。”于是他们都成了革命力量中的主力军。周总理与宋庆龄的对话“为了革命,我们一起努力。”于是周总理带着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创造了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粟裕在主力部队被伏击后跟--会面说“我一定会打回南京城”。而现实中,在22年后解放南京城的就是粟裕麾下的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他真的打回了南京城。而毛主席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也终于带领广大工农开天辟地。意气风发,最是少年。
周总理在年幼时就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仅仅要刻苦读书,我们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让生活安定,愿国家富强。
军校观后感篇2
2013年6月7日午时,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进取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进取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能够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今日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进取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那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之后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之后,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登上这山巔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体味。也遥想200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间商贾云集,船只穿梭,几多繁华。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在军校门口前团体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相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努力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梦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仅有把个人的梦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我们铭记!
经过这次黄埔军校之旅,增进各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党员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让党员们更加关注群众,服务群众!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两会前后的时事,尤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党员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军校观后感篇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重温了《建军大业》这部爱国影片,在这部电影里面众星云集震撼人心。本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国民党反动派毫无人性的屠杀游行学生,天空下着大雨,顿时血流成河,学生的尸体堆积如山。
接下来是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人组成了第一支中国革命起义军,开始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有力的反击,就这样打响革命的第一枪。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朱德同志率领的其中一只中国革命齐玉军在三和被在意中以3000人成功的狙击了国民军队3万多人在在真的第 天,朱德司令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决定留下200人死守阵地。当时他下令父子同军者父亲留下兄弟同军者,兄长留下。大家都知道留下只存死路一条,但是大家都愿意留下。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非常感动。随着一声巨响,顿时火光映红了整片天空。朱德和大部队停下脚步,回过头注视着浓烟滚滚的方向,两行眼泪夺眶而出。他知道战士们用生命挽救了大部队。最后,朱德率领中国革命军来到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合,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英雄牺牲它们的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
军校观后感篇4
“八一”建军节前夕,来到了电影院观看了《建军大业》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的电影,南昌起义振奋人心,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最后的三河坝战役更是催人泪下。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颗爱国的炙热之心跳跃着。
从南昌起义到三河坝战役,每一位战士都全力以赴,奋力前行。战争的场景直接重击内心深处,令所有人热血沸腾。建军来之不易,中国来之不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整部片子不仅表达了战友之情、家庭之情,更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好男儿的血性,整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更加让人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主席提出的,我们应时刻谨记在心,不管何时,祖国利益摆在第一位,不为一己之私卖国求荣。习近平总书记从前指出“祖国是公民最坚实的依托,英豪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这是“八一”建军节的献礼,也是为牺牲的同胞们深深的缅怀,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拼搏?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党的精神,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忘初心,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军校观后感篇5
回首上个周末的黄埔军校之游,还真让人回味无穷。
事情可记得从头说起......
吃完午饭,便踏上预定好的路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到了军校的对岸---鱼珠码头,随后登上客轮,哈哈哈,好久没体验乘风破浪的感觉了,江面上的吹来一股凉爽的风,真是不亦悦乎。恍惚间,船已经到了军校码头了,船一靠岸,我一个箭步踏上码头,朝军校方向飞一般奔去。根据路上的路标我一步一步朝着军校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不多时,就看见路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看来大家和我的目标一样。随后到了军校的客服中心,从漂亮的客服mm手中拿了一张免费的门票,时间正在倒计时,我立刻就会到达传说中的黄埔军校,这座以往与美国的西点,苏联的伏龙芝,英国的桑赫尔特齐名的军校以往是如此的辉煌,随着国民党的土崩瓦解,如今却沦为旅游圣地,真是感叹世事莫测呀。
不多时,穿过一座拱门,大概走了十几步的样貌,最终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军校,正门赫然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大门口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进去里面逐步参观,先是军校的校史记录室,里面主要介绍黄埔军校的发展史,把孙文,蒋中正,周恩来,廖仲恺等人隆重细说了一番。再往前一点就是黄埔军校群英谱,里面纪实了黄埔的精英的事迹,里面摆设了很多黄埔学生用过的物品,比如什么陈明仁的笔砚,戴安澜的佩剑等等,里面的墙壁上细说了黄埔学生在抗日战争的赫赫显功,
想想这座昔日英雄辈出的军校,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将领,比如,林彪,胡宗南,张灵甫,陈明仁等等,结果却在内战中弄得同门师兄弟互相残杀,真是可悲。可是黄埔军校所培养的人才注定会在历史增添隆重的一笔。
军校观后感篇6
后面还有多篇黄埔军校观后感!
十月一假期我去广州游玩,查看景点介绍时把黄埔军校列入了我的首选参观地。黄埔军校---这个我一向只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人才摇篮,很多功勋建树的人才都在那里诞生,我很好奇那里的一切。
走入黄埔军校,沿着参观通道来到了军校大门口,“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再往前走,尽头处能看见刻有冲锋陷阵战斗场景的浮雕屏风,上头写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右侧的墙壁上挂着学校的校训“亲爱精诚”,寓意教官对学员亲切有爱,学员学业精湛,对国家忠诚。屏风两侧是两个事迹材料陈列室,里面陈列了黄埔军校人物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沿着参观通我道还参观了教官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等房间,屋内物品摆放整齐划一,陈设简朴中透着刚毅和满满的精气神。黄埔军校从1924年到1928年间,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更改过3次名称,然而是学校改的是名称,始终不变的是培养人才的热血和恒心,就在这个军事家摇篮学校培养出了很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才人。
参观黄埔军校后,我觉得该军校的成功和学校的校风有很大的关系。从学校里面每一个地方我能深刻的感受到一股军人的骨气和保卫国家的决心,相比起来此刻的我们在这个吃穿不愁的和平年代下,少了那股冲劲和韧劲。想想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为此,我们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应当要有重点,有目标,有精神支柱,企业中工作的我们如果每一天碌碌无为,注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每一天给自我设立小目标,每一天提高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也将会成就平凡中的伟大。
军校观后感篇7
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终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终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仅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
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可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仅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
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可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我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可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我的力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新冠的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