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启示和感悟的思考和总结,帮助我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论语写读后感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2
选择捧读起这本书多半原因是封面“广告”打得好,曹文轩是我大学时写过其《细米》书评的一位著名当代作家,“全国首部中学生系统读《论语》的心得文集”、“以传统经典的眼光来猛烈批判现实,又用当下的眼光来深刻解读传统经典,颇有创意,很具有可读性”,一个90后的高中小女生,在前人林语堂、傅佩荣、于丹等多位专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著作中学习、思考,进而对《论语》进行“幽默个性”、“深刻犀利”的解读,不得不承认曹文轩作的序让我对此书有了阅读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我对于那些被媒体吹捧得天花乱坠的文学“神童”总带着怀疑的态度,十几岁的少年对社会百态的体验和感悟是有限的,所写的文字大多无病呻吟或是自怜自艾。即便是与我同龄的韩寒、郭敬明,我更愿意看他们现在的作品而非刚出道时被人津津乐道的“处女作”。解读经典的作家并不少见,安意如的诗词评赏“浪漫古典情”系列,尽管有人例证其抄袭,但无损我对书中那些解读古典诗词曼妙语句的犀利文字。所以,我读谢然的《不读论语枉少年》首先就带着苛刻的批判态度,且看看这个小女生写了些什么,写得如何。
写书评,我的通常做法是看看他人是如何评价的。恰好谢然开了新浪博客,百度一下也有不少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陈建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人对她的高度评价。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当代中学生能对中国传统经典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解读,能对社会、时事给予关注、评论,无论其立场如何、是否有足够的深度,至少比那些每天只知盲目追星的“非主流”孩子让我更能看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最崇拜的偶像是孔子,把《论语》视为成长圣经,七岁开始背《论语》,家中摆着多本他人解读孔子的书籍,就是这样的一个女生,用她幽默、个性解读着孔子,还一个真实的孔子。
谢然笔下的孔子是个“可爱的普通的神奇的智慧的老头子”,是“大帅哥”,也是“天下第一情圣”。她认为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而且是“万世生表”。孔子好学天下第一,是天下所有求学者的表率,首先是好学生,才能成为好老师。谢然读《论语》、评《论语》、评孔子,也不完全“就事论事”,而是联系了社会的时事,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如“孔子、富贵和唐山大地震”、“孔子之道与高房价”、“孔子的食品安全问题”,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解读了孔子,也剖析了当今社会。真实的孔子,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他好学仁爱,对周公顶礼膜拜;他坚持原则,被学生评价为温良恭俭让,他也会开玩笑,更有破口大骂或悲痛欲绝之时,甚至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使小性子的一面。这可是孔圣人啊!谢然笔下的孔子几乎颠覆了我对孔子所有的印象,却也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一个与凡人无异,却又卓尔不凡的孔子。因为孔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圣人”。
最后一篇文章里,谢然认为《论语》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然,有这样观点的人,谢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论语》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和启示的是:修德、习文、治国。且不说孔子思想或是儒家精神的精华和糟粕孰多孰少,也不论儒家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活力,我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善其身”、“济天下”为个人价值观,大胆创新发展,应该是小作者最想表达于读者的心声。
普遍掀起的读国学经典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一轮后总是归于销声匿迹,也不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我们总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关注了目标又疏忽了过程,让本该实实在在的诵读变成了一场华丽的作秀。终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浮躁的心缺乏足够的耐心,真正静心品读那些经典蕴含的精神实质。谢然七岁始读《论语》,十七岁写下《不读论语枉少年》,十年的积淀也许仍不足以读通《论语》、读透孔子,但她迈出了尝试和探索的一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她是值得得到肯定的。我希望,在我们日趋追求功利的今天,能拾起那些学生时代读过的经典,那些我们还没读完、读齐、读通、读透的经典,细细品读,久久回味,让灵魂得以洗礼,让心灵得以净化,让素质得以提高,让文化得以传承。别枉费了我们的少年,又枉费了我们的一生。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3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4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们读了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论语》中写了许多学习态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还包括仁、德、礼、义、道、智、信等内容。
在《论语》这本书中有许多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谦逊,好学的人。他并不会体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不耻下问。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例如:“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讲述了学习不能有虚假,不知道就要虚心的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述了学习是有乐趣在其中的。死记硬背还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交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好处。交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当他人不理解自己时也不要心怀怨恨。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方法。学过的东西要不断温习,学习是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多获取新的东西。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5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这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达到“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读书笔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意义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积极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可以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可以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应该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感谢语言·感谢文字
人真不愧是万物之灵。语言使不同的个体之间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能够准确地表达各自的思想和喜怒哀乐,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应该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来的真相越来越远,终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现在又存到了光盘上。最先写下那些文字的人们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那些文字的记述,并不曾发生什么本质的改变。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怎样来祭拜祖先;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读音朗诵同样内容的二千年前的诗篇,形象还是那样栩栩如生,意境还是那样婉约优美。这样,我们的学习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和古代的哲人进行思想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更可以神游万里之外,领略异国他乡的山川壮美、风土人情。只有在有了文字的时候,才真正地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千年不灭、一代代得以渊源不断地学习和继承。
于是,在遥远的25个世纪之后,我们还能够如此清晰地聆听孔老夫子的谆谆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句,一篇篇,虽然是千载之下,仍然是振聋发聩,仍然是沁人心脾。孔子被历代尊敬,被当作圣人,被封成“大成至圣先师”,绝对不仅仅因为那里有所谓封建科举制度的需要。翻开《:论语》,其实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单就学习的道理而论,不管是讲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是讲学习方法的“温故而知新”,即使现在看来,仍旧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仍旧值得我们去遵循,去恪守。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应该有任何时间期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