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有意义的书籍之后,认真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阅读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我们的思考水平,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朋友》读后感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朋友》读后感篇1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真的觉得乏味无趣的很,后来强迫自己去读,我逐渐融入到这本书中去了,故事的主人公杜洛瓦是一个浪荡的男子。他有着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渴望,有着对美丽女性的占有欲。我感觉他是个十足十的虚荣又虚伪的人。
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脚踏实地,一心只想着美好的事物,却又根本不面对现实,这些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像杜洛瓦一样,凭借自己的外貌,仅剩的外貌,来伪装自己,把自己包装成上流社会人士,简直虚伪至极。
在杜洛瓦穷困潦倒之际,他遇到了旧友福雷斯蒂埃,是这个人救了他,也是这个人改变了他的后半生。杜洛瓦当上《法西兰生活报》的记者后不久,福雷斯蒂埃就离世了,而他的妻子竟成了杜洛瓦的妻子,与其说是妻子,不去说是棋子。唉,福雷斯蒂埃是为他人做嫁衣啊!
我个人是很看不起杜洛瓦这个人的,可不得不承认他是幸运的,他看透了这个世界,所以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追求,最后他做到了,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他成功了,可是从中折射的人性,道德,社会又该如何评判呢?
杜洛瓦身边的女人也让我猜不透,那些女人都是有夫之妇,可为什么还要出轨,是追求刺激吗?还是不满足于现状?那些女人中最有才华的就是玛德莱娜,可惜,后来杜洛瓦感到曾使他倾倒的玛德莱娜已经成了包袱,他设计休了玛德莱娜,把有背景的苏珊拐到手……
不得不说,杜洛瓦真的是个狠角色,看完这本书,我明白: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必须用正确的方法,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不能总想一步登天,投机取巧,那不现实!
教师寄语:是的,我们往往唾弃贪得无厌、无耻狡猾的人,可又愤懑的发现这些人似乎总能长袖善舞、飞黄腾达,我们一直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默默地听着,不解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可是如果我们放眼于更广阔的世界,会看到闪光的东西——坚守。大江东去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告诉我们:守护心灵的纯净,超脱于世俗,方能傲然于天地之间。
《朋友》读后感篇2
近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说学习开车,我们要想习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车。如果自己练习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习。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记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习,生活中技能的习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 ,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读后感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 learning, enjoy life。(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昨天一觉醒来,头晕目眩,身体甚为不适,于是在床上躺了一天。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电脑前熬夜到很晚,怀疑是用脑过度或者劳累过度,又缺乏锻炼,身体不支。因为答应朋友要帮其写毕业设计,尚未完工,心里很着急。于是突然想起《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的观点:加班或者熬夜永远不是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佳方式,甚至会适得其反。今天有时间,把前段时间看的《把》写点读后感。
很多人在做事情前总是瞻前顾后,总是想询问一种最快速、最高效的方式,但是在怀疑和不断想法设法获取“最优”的方式过程中,白白浪费掉很多的时间。作者的观点是,去做它。一件事,你设想的再好,如果不去做就等于零。有些时候,你用的方式尽管不是“最优’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到达终点。地球是圆的,如果你想到南极,即使朝着北极的方向也终于会有一天到达南极。所以,不需要搞明白学习他究竟对你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搞明白什么要的方式更高效一点,你仅仅需要抓住一种方法矢志不渝的走下去。
为了引出这个观点,作者以下五个问题引出自己的观点:上司真的很愚蠢吗?你真的那么优秀吗?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吗?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我觉得作者举出的孔子“三省吾身”的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孔子每天来反省自己三次或者列出三件事情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每天都在“反省”。
人们总是习惯遗忘痛苦,这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如果人总是能清楚的记得自己所经受过的痛苦,那真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据统计,一个人如果做了截肢手术,在手术内的六个月会不断的产生自杀的念头。但如果六个月之内这个人没有自杀成功,那么之后他轻生的概率已经非常小了。因为我们的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能力。想起多年前一件事,那时候食物中毒半夜去医院挂号,当时想必是非常痛苦的,意识也不算太清醒。但是现在留下来的记忆里只有当时实习护士是怎样扎了多次都没给那个小胖子扎上针,回忆到的是护士为了扎对位置给我手上画圈圈。当时怎样的疼痛都已经忘的一干二净。因此带来的负面作用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痛大抵就是说的这样吧。
为了弥补这种遗忘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作者给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在你痛苦或者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把所遭遇的记录下来。这样你就可以时刻提醒着自己,下次犯错时就会不停的提醒自己。第二种方法,在遭遇痛苦或者尴尬时,尽量弱化自己的痛苦感受。减少抱怨,减少借口。这个世界并不是对你一个人不公平。只要你不是特别痛苦,你的大脑就不会轻易忘记这件事情,就可以做到以此为鉴了。
《朋友》读后感篇3
我非常喜欢《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是因为看到那么多动物的近照,还有蒂皮的介绍,真不敢相信,蒂皮与它们相处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平日里在家,也就是养养小鸭、狗、猫什么的,也不能养别的动物,可蒂皮却与豹子、狒狒、蛇,这些在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动物是那么亲昵!
书中的图片真让我大开眼界,我真没有想到,一个小女孩居然把豹子、狮子、变色龙、鳄鱼等大人们认为危险的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伙伴,跟它们相亲。在“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这篇小文章里,我学会了豹子和猎豹是不一样的,甚至于不知道怎样区分它们,在蒂皮的文章里我知道了,辩认它们很容易,猎豹的眼睛两边有又黑又粗的毛,像两行泪水,样子挺伤心的。以前我认为猎豹比豹子凶,但我错了,猎豹不像豹子那么凶,还可以驯服。看了文章我才知道,蒂皮的冒险是偷了糖果或是厨房里的蛋糕,跟要好的朋友一起偷偷地吃,这些事想起来就好玩,如果是这样的冒险,我也愿意试,这样才有滋有味。就象蒂皮说的,如果生活仅仅是这些,那就太美了。但是,人长大以后,问题就来了,就象我,我长大了,学习就占满了我所有的时间。我的选择受了限制,比如说,我想学画画,可我必须学好语数英。蒂皮“做作业总是想做的十全十美”。我也很想,做的十全十美,我真羡慕她那么自信。
《朋友》读后感篇4
记得之前似乎听说过,一本书当是骨架俱在,血肉皆存。原话已无从查起。对此我从未有太深的体会,但是直到再次读完这本书,才真的明白这道理。以前读书总觉得读过了脑子还是空白,若是好书,真真是糟蹋。而我又不愿再看一遍。原来再看一遍的感觉真的不同,就像是书中血肉都被我所用之感,但如今还没有全部应用,骨架清晰还要再读。这本书算是我读两遍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读书不但是读了一遍,更重要的是将其有用之处占为己有。读与写,读与思考应当同时存在。现在我的这种看法便是从这本书中得到。
李笑来的这本书>很不同,初看与心理密切相关,实则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控制自己的.大脑,当你真的实验的时候,确实是保持清醒的好办法。而书中真正吸引我的便是时时刻刻宠辱不惊的状态了,如何要达到那样一种状态,书中一步步心智力量的解读再到运用心智,然后教我们如何用具体方法精确感知时间(如果学会这个,真的太厉害了 )还有不与他人比较的幸福。还有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我不知道这些足以改变我的想法是否我可以全部记得,但是它对于我的意义很多。尽管有的对我来说并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但是其中某些思想却足以凸显它的价值。唉!看来要整体表述好这本书,还是要再看的。
《朋友》读后感篇5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一位从小就与大自然动物们一起生活、成长的小女孩蒂皮写的一些野外生活的故事。令大家共同与大自然互诉心声,共同保护我们的星球,为大家创下保护动物“朋友们”的意识。
自从读完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我就更加爱护小动物了。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对他们友善,他们自然会对你和睦相处;你伤害他们,他们就不会对你友好,有时还会发起攻击。
我个人很喜欢养动物,可却不喜欢卖的那种。我喜欢那种没人要,没人养(没病)的“小可怜”,因为我知道,就拿狗来说,市场上卖的都是从小几天就硬拿出来卖的小狗,本身有母亲,是可以终身陪伴母亲的,可人们却狠心将母子、母女生生拉开,这难道不是铁石心肠吗?这难道不恶劣吗?这难道不可恨吗?站在小狗的立场上感受一下,你刚出生几天,感受着母亲无私的爱,感受着母亲温暖的母乳,却有人要把你拉开卖掉换钱,而且,一去不复返……这是不是十分悲伤呢?这使不使你母亲伤痛呢?而我要养的那种“小可怜”,是因为他们本身失去父母,天天受饿,你难道不会心软吗?正因为心软,就找到了同情,有以关爱,所以才会收养它与你一起长大。
蒂皮也是如此,她也十分关心小动物,与他貌同和睦相处,我愿在此与蒂皮一起向大家呼吁:保护好这个星球吧!这个星球不只属于我们,我们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尽一切努力爱护我们周围的动物吧。
《朋友》读后感篇6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在假期里一定读了不少好书,我也和你们一样看了很多让我难以忘怀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这本书其实应该是一本照片故事集。书中的图片非常精美,每一张都是小主人公蒂皮和野生动物们的合影。她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的亲密无间!
小主人公的名字叫蒂皮,因为她的父母都是野生动物拍摄专家,所以蒂皮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一些我们常人所不能接触到的野生动物,并和它们成为朋友。在小蒂皮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她的动物朋友,有变色龙莱昂,有聪明的大象阿布,有调皮的豹子杰比,还有可爱的小狮子穆发萨……
书中有一张照片我非常喜欢,是蒂皮和小狮子穆发萨一起睡午觉,穆发萨吸吮着蒂皮的拇指睡得很香。看到我们人类能和动物这样友好的相处,特别是一头野生的狮子,友好的像朋友,亲密的像家人,这不仅让我看后留下了震撼,更多的是感动!
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大象为什么会那么聪明,原来大象的脑子有六公斤多重,是我们人类的四倍;大家都以为变色龙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才变色的其实不对,它们是看情绪而变化的比如高兴呀、生气呀、害怕或者光线太强烈,天黑、太冷……
读了这本奇特的照片故事集,我欣赏到了很多原生态的非洲美景,了解了很多野生动物,我非常向往小蒂皮那样的生活,羡慕她和动物们都能成为朋友。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一起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让动物和我们人类成为最好的永恒的朋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