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书籍中的人性和情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世界从何而来?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从未问过或想过这个问题。或许是偶然间爸爸妈妈告诉我这里是世界,从此我就知道这儿是世界。一天当中,我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我却从未提出过一个为什么?不只是我一人,大家都把世界想得理所当然,世界仿佛与我无关。所以,作者用了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来的一只兔子,关于突然变出兔子的事,我们知道这不过是魔术师耍得把戏罢了。
我们只是想知道他如何办到而已。然而,谈到有关世界的事实,情况便有些不同了。我们知道这世界的不只是魔术师妙手一挥、掩人耳目的把戏,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我们是它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兔子。我们与小兔子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兔子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苏菲只是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你又是谁呢?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对于死亡,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事实。死亡对于生,到底是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对立面?死亡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亦或者是抹杀一个人存在的完全终结?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写道:“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说,他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这里说的生命,并不仅仅是指生物学上的肉体。而是,一定有什么东西,以某种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于是,这里牵扯到了意识与物质。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家头脑的若干问题之一。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构造物质的本质始终如一,亿万年前构造恐龙的某个原子同样构造了今天的人类。可这里显然不能解释超越物质以外的东西。到后来,柏拉图来了,带着他独树一帜的观点: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被称为“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靠感知的,灵魂依附于肉体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在肉体的结束以后留存下来。然而,灵魂超越物质以外,如何证明灵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全文以“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一疑问开头,展开了一个以叫苏菲的少女为线索的哲学话题。这位少女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它,总觉得哲学是种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读不进去,后来在硬着头皮读下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哲学也很常见,比如一些问题“我是谁”、“我现在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中”等等,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实则具有很大的哲学性,在哲学的世界中,有太多的未知奥妙,哲学就是一个有一个的疑问,人们总是在想: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赤裸裸的离开,究竟是为了什么。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可以启发人们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意义的好奇,促使人成长,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未知,但未知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一、《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的书籍。看之前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浅显易懂的书籍。当然,比起许多哲学书,已经足够的浅显易懂了。我的意思是,以为是以一个女孩生活中的经历来展现,一些哲学思考。然后她深入探索的过程。
当然的确是这样的……不过这主要是由,一个神秘的不知哪来的,哲学老师的信函,来讲述哲学历史。
二、这又让我想到,刚读完的蒋方舟的《东京一年》。
以为是她一个在异域生活的经历,和所思所想。的确也是,但和孤独没太大关系。充满的是他的文学和艺术世界方式的思考随笔。这和我们经历这个世界一样的,充满期待,最后也实现了,只是和想得有一些差别。三、这个突如其来的哲学老师,很让我好奇。
为什么要写信给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她上哲学课?会不会是她爸爸的恶作剧?这个过程,为什么还有许多神秘的生日贺卡,而不是寄给苏菲而是席德。
还有一个神秘的上校和这个哲学老师是一个人吗?
四、一个15岁的女孩,居然能对这么枯燥哲学讲述,听得入迷。让我也觉得,这个故事并不真实。还有为什么一本讲哲学的书,会出现许多超自然的现象。
读至最后几章,豁然开朗。原来,这是书中书。只是一个父亲给女儿得的礼物,写给女儿的哲学书籍。
通过书中的人物,为读此书的女儿说生日快乐。以书中人物的口吻,来调侃作者自己。这种巧妙的方式,也映衬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可真可假。
五、这本书就是换一种形式,以在故事中讲故事的方式,讲哲学史。简直是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并包,什么都有讲到。
哲学正是起源于,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这也是科学的源头。以前总以为研习哲学,能够发现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活着得根本意义之所在。
但看了哲学的历史后发现,这只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哲学家观念的集合。
六、哲学是一个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活着的学问。看上去高深莫测。实际上呢,一个时代的哲学观念体现和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和观念。
记得曾经在我的某篇文章中,有人评论“存在主义”。大概是我得某些观点,符合这个哲学流派。而这又恰巧是现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所以,我们即使不懂得,这个时代的哲学是什么。我们已经在使用它的思考方式了。
七、哲学思考的内容比较虚无。经常提及“灵魂”,“理性”,“道德”,“上帝”,“自然”,“物质”,“真理”……许多指向很虚无的词语。读后感.研究这些,有些类似理论物理学家研究宇宙。因为很难进行实际实验,只能靠想象推理了。总之思考起来很费脑,很容易犯困。好几次看着就睡着了。
只有经历过读书过程的枯燥,你才能去发现其中的秘密。就像大人说,你长大后就明白了。经历与思考,促成现在的我们。
八、看完了《苏菲的世界》,也没有对世界好像突然明白的感觉。哲学是门学问,不是一个结果。不能期待它提供一种答案。
去年的时候,我特别抑郁苦恼的时候,看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对于抑郁也没了解多少。但看着看着,又觉得,他解说了那么多抑郁的案例,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情。然后我也逐渐豁然开朗了。
像蒋方舟说的,现在的人不愿意去读书,读那种长篇大论的,那种大部头。因为花了很多的时间,可能只有一点点收获感。就很不划算。我们需要更强更快的刺激。所以知识付费贩卖焦虑,才大行其道。我觉得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那么名字又长又记不清的几个哲学家虚无的思想折腾下。
就是这样一种经历,使你对哲学的感觉多了那么一重。嗯,说不出来。
事物皆是经历,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才传递不同的经历。也有可能在创造经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生命源起于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学早已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生命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生命会是一尘不变的吗?还是……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又捧起了《苏菲的世界》,陷入记忆与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谁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有一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苏菲接连收到许多这样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当中。那么一刹那,苏菲突然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进化论以及dna等等科普技术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无法超越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我是谁?如果你愿意这样反反复复地问问自己,你也许也会渐渐坠入恐惧的深渊——人的心灵是空虚的,生命之舟在永远无法饱和的'海水中航行。
这时,我空虚的眼泪终于流下我的脸颊:生命的价值何在?
二、生命的诠释
“我们应该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苏菲坐在石阶上,她同我一样,空虚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慰藉。那么一瞬间,苏菲的生命与价值终于有了交接,而回转一响,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吗?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寻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结束时,一切难道都回到了原点吗?生命是轮回的,而生命的价值没有轮回,只有直线。
此时,我的泪水仿佛在我的脸庞上渐渐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着苏菲的心弦,在她那美丽的少女的心上弹奏出了一曲壮观而宏伟的交响乐,生命不是一样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它却时时刻刻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弯小舟,当小舟被制造出来时,我的船舱内空空如也。然而,当我渐渐开始装载货物,我的心灵便得充实起来。后来,人们为了让我承载更多的货物,将我改造成大轮船,我开始用我那坚硬的甲板抵挡一切困难,用我那充实的灵魂掌握船舵。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我偷偷地开始远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终于开始远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赞誉,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壮举,我只是享受成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荣,享受能够亲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荣。
我亲身经历过暴风雨,也切身体会过冰山的锋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吗?我的心终于不再感到空虚。我会用我饱满热情的心灵去实现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价值,最后满载货物到达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泪痕,合上了这本能教会我生命的书,我把它轻轻地放回书柜中,我不会忘记它,因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双眼,让我看清了生命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7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作的一本哲学启蒙书。不同于其它的哲学作品,这本书以故事小说的情节层层深入,读起来也不似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十分精彩并且深深吸引着我。初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年龄同我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苏菲收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来信,而后她照着信里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序言部分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拥有好奇心。并且书中也举例说婴儿时期的我们对一切都拥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我们迫不及待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看到小狗我们会学着它们叫等等......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思维就渐渐被禁锢了,我们变得对一切淡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存在。但这却是我们最大的错误!
我们应该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仍充满着好气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后进行思考,只有对很多事情进行了一些思考过后,我们才会更好的完成,灵魂才会变得更有趣,充满了求知欲。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有着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复杂难解神秘莫测的事情,哲学家很敏感,他们不单纯地妥协,而是敏感地,对这一切进行着思考......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成为了优秀哲学家的原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8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一苏菲。追求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当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与人谈话时,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是难以接受的。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结束生命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的后人做一点事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