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事迹材料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

只有将读后感写好,我们才能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我们所写的读后感是要建立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的,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6篇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1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县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孤儿的“校园妈妈”、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尽职尽责的精神,钻研学校教学和管理,身体力行,教学成绩突出。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深刻地感动了我。

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她热爱党,热爱人民,更热爱贫困山区的人民,为了办好女子高中,她锲而不舍,历尽艰辛,但始终坚信,依靠共产党就能办成事,就能成就她的梦,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让无数个贫穷的女孩子圆大学的梦,她要通过培养女大学生来促进我们贫困山区脱贫,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2

张桂梅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了。

这个强硬甚至有些偏执的女人,以一己之力,在大山深处开办女校。十几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生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前段时间,因为她拒绝一个做全职太太的学生捐款,而登上热搜。对全职太太的看法,因为这些年女权意识的兴起,在中产阶级更占话语权的舆论场,充满话题性和争议性。

可如果真正还原女校的现实土壤,就会发现对张桂梅和那些女学生谈女权,就跟和小马云谈义务教育一样,充满魔幻和荒诞意味。在《人物》最新的这篇报道《成为张桂梅》中,很大程度还原了这种复杂性。张桂梅的教育方式,在城市人的眼里,是充满“野蛮”意味的——女生不允许留长发,不允许吃零食,休息时间甚至吃饭上厕所时间,都被压缩到极致。学生在这里,真的就只是“学习机器”。面对不上进、不努力的学生,张桂梅还会显得“暴躁”,“尖锐”。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张桂梅,那一千多名女生,一千多个家庭,可能就陷在小马云的家境中。除了极个别可能“被命运选中”,多数人永远走不出贫穷的泥潭。在那样极端的境遇中,所有“先进”的理念,都是苍白的。张桂梅的可贵之处,是她坚持开拓了一条路,顺着这条路,更多的孩子可以短时间完成“原始积累”,顺利地走出大山。走出深山,不意味着进入天堂。那些毕业的女校学生,还可能遇到各种挫折,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症。可毕竟,她们拥有过很真实的机会,可以不再成为小马云,或者小马云的父母。如果说,小马云的道路无可复制。那张桂梅的拯救道路,是可以复制的。

只是把张桂梅碰上“圣人”般的神坛,而不想办法复制她的道路,给更多贫穷孩子开拓道路,那是愧对张桂梅的舍命付出。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3

1975 年底,张桂梅初中毕业随姐姐从东北牡丹江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1988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年紧张、快乐的学生生活,不仅使她在学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1990 年,一对恋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结良缘,开始了美满的婚后生活。可是好景不长,1995年丈夫突然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张桂梅此后申请调动,虽然有好几所学校都说可以接纳。但她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1996年8月,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到华坪任教。当时,她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选择了中心中学,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毕业班的女生工作,还协助学校搞文艺工作。在工作中,她尽职尽责,奉献了所有的精力。由于课时有限,她只有找别人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补课、考试等。每天早晨7点她第一个走进教室,晚上10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星期六、星期天,当人们都在休息娱乐时,却正是张老师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所任教班级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 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总是前后跑动着辅导,坚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用中午、下午、晚上,总之,抓住所有时机或全体或个别给学生补课、谈心。张桂梅教的学生全是民族学生,都是降分录取的,学习基础很差,小学毕业,有的竟连汉语拼音也没学好,汉话也说不清。张桂梅心急如焚,决定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着手。她一边讲新课一边从初一课程补起,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她就大大延长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每堂课,她都精心地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场白,有时朗诵一首美丽的小诗,有时唱支学生爱听的歌,也有时讲一个自编的故事,教学也会从室内搬到室外,甚至会走进大自然。这些山里来的孩子,慢慢对学习有了兴趣和动力,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她教的语文、政治两个学科,统测成绩始终名列全县前茅。

正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时,她腹部疼痛,到医院一检查,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张桂梅痛苦极了,这是丧夫后的又一打击。哭了一夜,张桂梅把诊断书锁进抽屉,去学校上课。从此她一边一把把地吃着止痛药,一边把工作量加到最大,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学校领导说明病情,搭车去昆明做手术,切除的肿瘤重达两公斤。医生要她休息3个月,但第24天,她又站在了讲台上。张桂梅用整个身心呵护着学生。她未痊愈的身体,在无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增长。1998年7月,当把又一批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张桂梅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几年来,病魔从未一刻离开过她,疼痛常常让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现在病灶已转移到肺部,医院诊断为“肿瘤并发转移”。疼得受不了时,她就吃把止疼药;吐血、便血了,就吃些止血药。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付着病魔。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侯,张桂梅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抛在脑后,“我要通过顽强的抗争,让病魔从我身上溜掉”。

2001年,张桂梅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并义务兼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在当时,她了解到一些地方女孩一出生就已经被订了娃娃亲,如果女孩不读书,就会面临小学或者中学毕业就结婚的情况。她还看到了很多因为贫穷、无知造成的家庭悲剧。为了“解决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这种恶性循环,解决对山里孩子教育公平的问题”,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女子高级中学的想法,为提高贫困女孩的素质,让她们走出大山,创造美好明天。她凭着一份博大深厚的母爱,四处奔波,筹集建校资金。其间,她吃过闭门羹,被人误斥为疯子、骗子,甚至被人放狗出来追咬……但她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捐助下,她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了。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由张桂梅担任校长,在丽江四个县区内首招100名山区农村贫困女学生,并于当年9月1日正式开学。十年来,张桂梅老师在华坪女子高中有“三件宝贝”最是引人注目:一个小喇叭、一个手电筒、一个诺基亚手机。每天早上五点半,张桂梅老师的小喇叭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听到她的声音,学生们快速起床,用五分钟完成洗漱,一路小跑进入教学楼洒扫,十五分钟后坐在教室里开始早自习。每到下课,她的小喇叭又在操场上响起,“跑步啦,快点快点。”每天放学时,她的小喇叭又在食堂门口响起,“姑娘们,快点,跑起来”,学生们从教室一路小跑奔向食堂,整个打饭吃饭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食堂里除了勺子轻碰碗边的轻响,再没有别的声音。晚上十二点,张老师的小喇叭又响起来,“还有五分钟,准备上床睡觉了”。张桂梅老师的小喇叭在校园里时时响起来,既让她的指令清晰地传向各个角落,又让孩子们时时感觉到张老师的陪伴,心里特别的踏实。

张桂梅老师的手电筒主要是在学生们安睡之后才用。华坪县女子高中地处狮山脚下,周围都是草木,蛇、蜈蚣和松鼠比较多,她经常打着手电筒拿着棍子去驱赶。学校熄灯以后,她还要打着手电筒巡视学校检查宿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张桂梅老师一直在使用她的那个老旧不堪的诺基亚手机。多年来,她一直舍不得更换,那个旧手机里,保存着很多学生家长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的电话号码,对她来说,这个旧手机,是她与学生和家长们始终保持联系畅通的纽带。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4

在华坪民族中学担任教师后,只要有时间,张桂梅就经常去老人院做义工。那时县里还没有儿童福利院,孩子和老人住在一个楼,这边住老人,另一边就住孩子。“老人喜欢安静,但孩子总是不安分,大吵大叫是经常有的事。”张桂梅说,老人小孩混住,不仅扰乱了老人的生活,对孩子成长也不利。正当张桂梅苦恼时,当地政府与某基金会准备合办“儿童之家”,由政府负责提供场地,基金会承诺每年赞助7万元。2001年“儿童之家”正式成立,此前市政府、基金会都很了解张桂梅的为人和做事风格,因此就想让张桂梅担任院长。而那时张桂梅还在民族中学任教,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接受邀请担任“民间院长”。

“儿童之家”成立的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孩子。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原来家庭情况复杂,行为和生活习惯不同;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最小的只有两岁半,最大的上四年级。因为孩子们太小,一把屎、一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干净都干净不起来。张桂梅以前的“洁癖”就这样被改变了。很多孩子因为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是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那时,自己学校的工作又不能落下,于是她就带着四五个娃去上课。有的孩子太小,还不能走路,就只能背着。

2003年,“儿童之家”开始面临资金短缺。为了缓解窘境,张桂梅领着孩子卖鞋、卖花。当年暑假,这位母亲领着好多“小萝卜头”去昆明筹钱,虽然把各种荣誉证书、媒体的报道都带上了,“但我们依然被别人当作骗子,经常挨骂。”随着张桂梅的事迹逐渐传播开来,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儿童之家”,县里有个女企业家有一次主动捐了10万元,还要求不留名。除了政府补贴,县里的许多领导、企业老板为“儿童之家”捐钱、捐物是常有的事,也使得“儿童之家”的整体环境变得更好了。2015年7月,“儿童之家”首次为自己的孩子办了婚礼。现在,“儿童之家”还有56个全资助对象。张桂梅说,“儿童之家”还为那些读大学以及在外工作的孩子保留了一间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这里是孩子可靠的根据地。”自2001年“儿童之家”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院长之日起,现在她已是136名孩子的“妈妈”。每天下午六点半,张桂梅都要从华坪县女子高中回到儿童之家去看那里的孩子们,只要听见大铁门被推开的声音,孩子们就会从屋里跑出来迎接“妈妈”。

10年来,张桂梅任校长的华坪县女子高中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没有路费,有的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县城……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女高是一所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支撑着的学校,张桂梅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漫长家访之路。这10年,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躬身家访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张桂梅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长征”! 在这样的环境里,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老师整个人变得非常脆弱。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老师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片。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始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家访途中,住在宁蒗一个山区小旅馆里,因为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愿意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张桂梅老师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巨大的疼痛,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张桂梅老师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男生,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几次提出退学。可只有4个月就毕业了,眼看孩子中途辍学,张桂梅心痛不已,每周拿出30元,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在华坪兴泉,一位学生的母亲这样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到自己的女儿都上学了时,还会梦到自己背着书包在学校里,这一辈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儿上大学。这位母亲拉着张桂梅老师的手,哭着说,你是菩萨,你一定能长命百岁的,我们都感谢你。张桂梅老师拍着她的手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是党派来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孩子的母亲一下就跪在了张桂梅老师面前,泣不成声的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张老师。如果没有你们,怎么能有孩子的今天。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贫困的家庭来说,女子高中,确实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家访一路,这样的故事很多,这样的泪水很多,这样的感激也很多。

张桂梅老师就和学生住在一起,为了不让学生觉得不方便,也为了能第一时间站在学生身边,养成了睡觉从不脱换衣服的习惯并坚持了二十年之久。曾经有个这样的学生,和张桂梅老师住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张桂梅老师怎么关心她,她都不愿意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老师在食堂帮忙打饭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当医生让要求张桂梅老师住院治疗时,却被拒绝了。每天晚上,她都要忍痛和这个学生聊天。这时,学生的话才稍微多了些。到早上,张桂梅老师起不了床,学生就抱她起来。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三个月中每天都是早晨5点起床,夜里12点睡下。一天,这名学生终于抱着张桂梅老师大哭起来,说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她的期望,她不会让张桂梅老师觉得为她们受的苦是白受的。

10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华坪县女子高中建校时,全校只有17名老师100个学生,现在已有36位老师430个学生。10年来,已经毕业903个学生,连续7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17年,毕业139人,136人上本科线,3人上专科线。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5

张桂梅,45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年以来,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全国教育总工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被省妇联、省电视台评为“感动云南”十大母亲,被评为丽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年6月,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她当选为云南省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张桂梅事迹读后感篇6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推荐6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6篇

肖文儒先进事迹观后感6篇

英雄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钱海军事迹观后感8篇

教师优秀事迹观后感7篇

榜样人物事迹观后感8篇

优秀事迹人物观后感5篇

好少年事迹观后感8篇

少年优秀事迹观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620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