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事迹材料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6篇

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弘扬正气,引导良好风气的效力,大家在准备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内容具体,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6篇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1

王秀芬,女,1940年4月出生,张家港市锦丰镇耕余村农民。

王秀芬原本有个幸福的家,然而这个家庭所有的美好被一种名叫“小脑性共济失调”的遗传疾病所终结。从2001年起,丈夫、女儿、儿子接连瘫痪,面对排山倒海般的打击,她用女性的坚韧笑对坎坷人生。在送走被病痛折磨了16年的丈夫后,已年逾古稀的王秀芬继续用羸弱的肩膀为儿子挑起不可预知的未来,她对儿子李政说:“不怕,娘活着就是你的轮椅!”。这个遭遇不幸但依旧坚强的农村妇女,誓将这场以母爱为名的“长征”坚持到底。

在两侧邻居新式楼房的映衬下,王秀芬、李政母子的家显得格外陈旧,这幢上世纪80年代在村民小组中第一个竖起来的小楼如今突兀地夹在中间,过时的装饰仿佛在述说着这家主人曾经的荣耀和幸福。“假如老头子和儿女都好好的,我们的房子肯定不会这样。”77岁的王秀芬抬头看看斑驳的天花板,眼睛有些浑浊,嘴角挂着一丝无奈的微笑。

祸从天降,从此踏上荆棘路

王秀芬原本有个幸福的家,丈夫李雪高是一名小学教师,儿子李政是扬州大学的高材生,女儿李小芳(化名)在企业上班,一家人生活无忧。然而,这个家庭所有的美好在王秀芬丈夫54岁那年划上了句号。经过确诊,丈夫患上的是一种叫“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疾病,会因小脑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语言等能力。62岁时,李雪高已经下半身瘫痪,吃喝拉撒全靠王秀芬一手料理。

结发夫妻老来伴,王秀芬对丈夫精心呵护,无怨无悔。除了照顾丈夫,她舍不得家里的几亩田地,见缝插针跟别家男劳力一样拼命,硬是让自家的田地里郁郁葱葱。有一次劳动回来,王秀芬看见丈夫坐在轮椅上抽自己耳光,边打边哭怪自己没用。“老头子,你这是干什么!”王秀芬一把抓住丈夫的手,“身体不好不是你可以选择的,这些活我一个人忙得过来,你就放心吧!我只求你每天好好的,就是老天爷对我最大的照顾了!”王秀芬用粗糙的手擦去丈夫的眼泪,倔强的她却没掉下一滴泪。

咬紧牙关,古稀母亲挑大梁

命运的“黑天鹅”终究还是来了。就在丈夫瘫痪了2年后,2003年,34的女儿李小芳竟初现和父亲当年一样的症状,走路不稳常跌倒。“女儿那么年轻,外孙才8岁。我的心揪成一团,只能在烧火做饭或者一个人骑车的时候哭。那几年常常是弄好了老伴,就骑着三轮车去女儿家洗洗晒晒。幸好有个好女婿,让我少操不少心。”

如果说丈夫和女儿的病让王秀芬的生活变得灰暗,那2006年儿子李政发病则是对她最为致命的一击。一个扬大高材生,正处于35岁这一男人最好的事业奋斗期,却被家族遗传性疾病缠身,王秀芬心如刀绞,她明白,儿子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看着儿子病情一天天加重,王秀芬止不住心疼,“儿啊,回乡下老家吧,妈连你和你爸一起照顾!”话虽如此,但面对家里2个生病的男人,瘦弱的王秀芬很不轻松,这份不轻松不仅仅来自身体疲累,更来自心理上与绝望二字的不断斗争。“我不能再垮了!我垮了,他们就真的‘站’不起来了。”2009年,丈夫李雪高带着对王秀芬的眷恋和对一双儿女的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尽管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轮椅上度过,但因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李雪高全身没有一处褥疮。

且行且惜,母子连心抗病魔

每天凌晨5点半,用不着闹钟,王秀芬便醒了,多年来的习惯早已成自然。生火煮粥、煮鸡蛋,有时会炒个新鲜蔬菜,牛奶或者豆浆替换着来,一根香蕉是必备。约莫7点,服侍儿子穿衣洗漱,等他吃上热腾腾的早饭,时间正好。

母子二人的生活来源就是李雪高去世后发放的抚恤金和李政的病退金,逐年在增长,现在每个月有2200元左右。对自己节约到近乎吝啬的王秀芬,对儿子的伙食却是非常舍得。“我心里清楚,小政的病目前是看不好的。虽然常规的药在吃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保证他的营养,增强抵抗力,他一生病哪怕感冒我都揪心。”王秀芬坦言,家里收入少,开销大。就算近年来她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严重,到了走路都疼的地步了,家门口那些自留地还是不舍得荒了,青菜萝卜花生各种豆类,她每样都种上,还种了油菜打油吃。“累是累点,但能省下不少买菜钱哩!总要留点钱给孙女,她刚考上大学,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说到孙女,王秀芬的眼神光亮起来。“孙女成绩好,人也懂事,是咱李家未来的希望啊!”一旁轮椅上的李政听母亲说着,嘴角有了上扬的弧度。

李政的病情确实在慢慢恶化,那种绝望,常人无法体会。“妈,我这样活着拖累你,儿子心里难受。你给我几口农药,我去地下找爸去吧!”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政默默流着泪,对母亲说。哪个母亲听到这些话不心碎?王秀芬蒙上被子不哭出声音,探出头时依旧是坚强的语气:“说啥傻话呢儿子,你在妈身边一天妈都是高兴的。妈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你,只要还能动,妈就是你的轮椅!”李政的枕巾湿了一片。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正像歌曲《懂你》中唱的那样,王秀芬用瘦弱的臂膀为儿女挡风遮雨,誓将这场大写的母爱进行到底。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2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3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12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

32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

12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4

张晶,女,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从教36年,张晶一直致力于将人民满意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一线,提出并践行“温度教育”的办学理念,关爱每一个孩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张晶身先士卒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从2020年2月1日到6月1日,从8月17日到12月31日,在长达8个多月的日子里,她始终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2022年3月长春疫情暴发,她再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下沉社区,参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吉林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张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精心谋划科学防护各个环节 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张晶同志身先士卒,无数日夜不眠不休、精心谋划学校科学防护工作的各个细节。她与学校班子和相关负责同志多次讨论、修改,亲自到校园里实地模拟,最终使学校的防疫方案实现有重点、严要求、细落实,无死角、无盲区。

张晶还将师生在校一天的防疫流程拍成视频,做成宣传手册传到各个班级和每位老师,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为避免不同年级的学生过多接触,张晶规划了不同的行走路线和活动区域;为防止飞沫的交叉感染,实行错峰就餐、单人单桌就餐;在视线所及的墙上张贴如何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的海报……张晶还组织党员成立了党员战“疫”先锋岗,和老师们一道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防控责任到人、包干到人,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老师监管,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阻断在校园之外。

疫情期间,有个孩子因和爸爸吵架离家出走,踏上了远去西安的火车。学校及时发现后,张晶立即和火车站取得联系,到火车站接人并送回家,疫情期间每天还和他电话聊天,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困惑。

尽其所能推动精准帮扶 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张晶在长春市第三十中学提出并践行“温度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做到为每个孩子负责任,用爱心和责任感筑起学生的“精神花园”。

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坐落在长春市核心区段,由于人员流动原因,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占比长期高于60%。为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张晶努力发动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长期帮扶;积极协调吉林省有关部门,对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从中学到大学的一揽子帮扶政策,该政策每年资助学校部分贫困生,为贫困生长期就学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

张晶还发扬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作为“代理妈妈”,每学年主动帮扶10名贫困家庭孩子,对他们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在张晶的影响下,党员教师积极参与成为“代理妈妈”,在社会各界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实现了每个贫困学生的精准脱贫,让学校里的每个贫困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对社会有感恩。

下沉社区扛起抗疫责任 担当守护小区安宁

2022年3月长春疫情暴发,张晶同志再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下沉社区,参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吉林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下沉社区的48天期间,从为小区居民做疫情防护宣传、送菜包到加入“临时党支部”,她一次次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有的居民对严格的防控措施不理解,她多次与家人一起走出家门,在小区内进行巡逻,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对不遵守规定外出散步、遛狗、购物的居民进行政策宣传,有时面对居民的质疑,她敢于亮身份、讲策略,正确发声,传递正能量,她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守住了社区居民的平安,让群众安心,她用满腔的热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开展多方面线上教学内容 恪守教育净土

她每天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和志愿服务工作,而且为确保线上教学质量还每天深入课堂,每天听评课8节,疫情期间,共计听课290多节;还坚持做到每堂课都进到各班的平台上去看看师生教与学的情况,这样下来,她每天巡课112节。

随着网课时间的延续,师生和家长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些不良情绪,张晶同志及时把握动态,通过网络积极宣传疫情防控信息、国家政策,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疫情心理健康调适指南”,开展“家长学校”,进一步开展在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心理疏导,给师生更多的情感帮助与支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疫”路成长静待花开》,张晶同志做到了从线下的“面对面”到线上的“心连心”。她用满腔的热忱守住了师生高效学习的安宁,更守住了师生、家长疫情下焦虑迷茫的心。在她的积极引领下,学校被评为吉林省疫情防控示范秀校。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5

施亚仙,女,1963年8月出生,慈溪市宗汉街道曙光小区居民。施亚仙身上有着多重的角色,既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妻子,又是一位关怀备至的儿媳妇,更是一个细心孝顺的好侄媳妇。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在丈夫去世后,她毅然担起了照顾丈夫小伯的生活,为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排忧解难,照料他穿衣吃饭。施亚仙白天上班,晚上做手工活,宁肯自己少吃些,省下开销,也要保障老人一日三餐。春节还特地为老人举办九十岁寿宴。

从古至今,“孝道”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施亚仙对自己极其吝啬,她从不给自己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但她却把老人照顾得很周到。老人的家也是打扫得整洁舒适,老人穿戴一直都很干净,老人的饭菜天天荤素搭配,生活用品也时不时的添置。她从不在老人物质上的需求节约自己的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老人最好的东西。平时邻居总会看见她和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安静的听老人啰嗦,耐心的陪老人聊天。总会有人问:“你的心眼这么可以那么好?”“女儿照顾老爹,天经地义。”

施亚仙总对别人提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她说自己公公去的早,婆婆又不太会处理家庭事务,当发生什么大事解决不了,老人总是赶来帮忙,为她们家解决过不少难题。所以她也常说:“我怎么可以忘记他对我们的好,现在他老了,也该换我们报答,奉养了,我早就把他当作我自己的爹了。这位侄媳妇的孝心,老人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时常觉得自己过意不去,也总是不想给她添麻烦。所以总是对她说:“你少来我这几趟没关系,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施亚仙觉得这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然而,这个善良,乐观的妇女的背后却有着很多的心酸。她的平常生活本就不富裕,就在去年又带给她一个巨大的噩耗——丈夫的去世。这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光靠她一个普通妇女的能力,她独自撑起一个家,她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不幸,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她没有在家人面前流露一点愁绪,而是一如既往地以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尽到了一个儿女应尽的孝道,诠释了为人子女的全部价值。

在今年春节,她还执意为这位老人举办了九十岁寿宴。为了给老年办一个隆重的寿宴,她平时省吃俭用,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在家做手工。寿宴当天,她为老人请来了很多亲朋好友,烧了一桌的好菜,还给老年穿上了寿衣,买了一个蛋糕,点了蜡烛,唱了生日歌,当天老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今天我太开心了,你们给我过生日,虽然我没儿没女,但你们却像我的亲人一样照顾我,关怀我,肯定是我前世修来的福气。”可是她却笑着对老人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你的长寿,是我们的福气。"

这位“孝女”听到别人对她的夸赞,也只是摇手,淡淡地说:“这都是应该的,都是一家人。”从施亚仙的孝行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离不弃、孝敬亲人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

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篇6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红领巾奖章事迹材料6篇

优秀队员事迹材料优质6篇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优质5篇

感动中国2023心得体会通用5篇

感动中国2023心得体会优质5篇

感动中国2023心得体会5篇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精选7篇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6篇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模板5篇

优秀疫情志愿者的事迹材料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67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