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条理清楚,实事求是地记录好一篇事迹,才能给人带来更多启发,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1
12年前,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为了读大学,而又不得不同时要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所以只能背着自己的疯娘一起上大学。他的故事当年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那么12年过去了,这位不惜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如今怎么样了呢?
他叫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个贵州偏远的普通农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也许大家也就都不会认识他了。但是他正因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而收获了成千上万人的眼泪和感动。
他在家里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本来最小的他应该是得到哥哥姐姐们的照顾,和父母的宠爱的。生活即使过得有点艰难,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然而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四岁开始就要承担起所有家庭的责任。
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命运的魔爪便毫无声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让他本来幸福的家庭偏离了轨道。这一年,刘秀祥的父亲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久便去世了。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别了。
刘秀祥的父亲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更别说他怎么托付别人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紧接着他的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住这天大的打击,患上了间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这三个未成年人身上。
在经受了这样的打击,4岁的刘秀祥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没想到7年后自己的哥哥姐姐因为忍受不了这样不堪的生活离家出走,再无音讯传回。刘秀祥从此过上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只能依靠村里的一些邻居帮衬过日子,好在哥哥姐姐这些年教会了他如何种地,才让这11岁的孩子可以维持生存下去。
刚读三年级的刘秀祥,承担起了照顾患病母亲的重担,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为这种磨练,让他懂得了坚强,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每天他为了不影响去上课,迎着还未褪去光华的月亮就得起床了,去地里种菜,去山上砍柴,为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最后给母亲做好早饭才能放心去上学。
生活已然怎么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的念头,所以他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时学校离他家很远很远,每天来回就得花4个小时,这不得不使他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所以脚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
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付不起高额的学费,也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读书,家里丧失自理能力的母亲还需要他照顾。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坚强的决定,选择了一个不要学费的民办中学就读。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带着母亲到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他在学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简易的棚子,这里便成了他临时的家。
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他求学的信念,白天他在学校心无旁骛地上课,晚上他就出去捡破烂来换生活费,去菜市场捡剩菜拿去做饭,吃肉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望。为了梦想和母亲,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而是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那个金光灿灿的夏天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高兴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几圈。为了凑足自己的学费,他背着自己的母亲到山东赚学费。当然大学他同样是背着自己的疯娘去学校,在经过了报道之后,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好心人开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学校的帮助下,他最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毕业那年,很多单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在面对前程似锦的未来时,他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乡村老师。也许在大城市里工作会更好,工资也会更高,但是他说,他要回馈这个家乡,回馈这个社会,要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就这样他带着母亲回到了曾经的故乡,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普通老师,不再过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是县里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不过他仍然坚持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给孩子们上课。
20xx年刘秀祥入选了中国好教师,他说这只是幸运,而没有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是上限了,他觉得自己还要更加努力。
20xx年刘秀祥荣获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这是碰巧,他的内心到底有多伟大才能承荣誉时而没有半点骄傲。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战胜不了的磨难,不抛弃,不放弃就会成功。我们出身的环境没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他用自己最励志的人生告诉我们,“倘若命不眷你那便与命争,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与天斗。”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2
近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被广泛宣传,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选调生的她,本可以在大城市里选择轻松的生活,从事轻松的
工作,但是“固执”的她却毅然选择回到她那穷困的老家,因为她心中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困难群众。
从黄文秀扶贫手记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看出她从一个扶贫“新手”逐渐成为“熟路”的过程是艰苦的。从家乡困难群众最开始对她的“质疑”,认为她只是来这里镀金的,不会真心扎根这里帮助大家脱贫,到后来走村入户,“死皮赖脸”的向乡亲们了解情况、收集诉求,全完将自己融入困难群众之中,到后来老乡们慢慢接受她、认可她,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充满了委屈。她背地里流过多少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始终将自己的责任扛在肩上,将自己的使命记在心中。
从黄文秀扶贫手记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看出她从一个扶贫“新手”逐渐成为“熟路”的过程是快乐的。“我也要让家里的孩子在大学里申请入党”,让孩子入党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是她希望将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和责任继续传承下去的希望。25000公里,是她心中的长征,是她在驻村一年时间里车轮走过的印记,也是她将自己奉献给基层、奉献给困难群众的永恒记忆。
黄文秀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精神必将长存,必将成为所有扶贫干部的标榜。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学习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学习她为了党和国家事业,为了困难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甘愿牺牲宝贵生命的无畏精神,她和所有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3
网络上有个热词叫“岁月静好”,代表着人民对美好、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在如今的幸福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纷乱,江山社稷一片欢声笑语,在即将实现2020年全国脱贫工作之际,人民担心的不再是是否吃得饱、穿的暖,而是如何住的更好、享受更好。但是,在美好生活的背后,总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81192,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这是来自王伟最后的声音。在2001年4月1日,为了阻止美国ep-3侦察机对我国领土的无端入侵,王伟驾驶着它的歼8ii战机执行驱逐任务,殊不知,在ep-3侦察机的一次转向中,王伟的战机被猛烈撞击,王伟和他的战机消失在了南海上空,2001年发生的这次南海撞机事件应该说是中国军队发展壮大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空军(也包括海军航空部队)痛定思痛,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和装备升级,中国的海空国防力量由此产生了转折点。如今,拥有各类先进武器的祖国,拥有让美国闻风丧胆的“东风”-21d航母杀手导弹,拥有自主生产的“辽宁号”航母等。我们不崇尚武力,不热爱战争,但是我们坚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如今,在18年后,我们仍怀念那些为了祖国国防事业奉献热血乃至生命的战士,是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国防线上的“钢筋水泥”。
“对不起,以这种方式认识你们”。“截至4月1日18点30分,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灭火中失联的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官方消息,我们宁愿他们只是暂时失踪了。为了扑灭山火,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们,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救火任务中,当他们对群众说“快走”时,自己却对自己说“快上”!明知危险,甚至可能一去不再回。但是为了一份信念,一份保家卫国的执念,一份担当精神,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与火斗争,与死神搏斗,留给他们的是一张张熏黑的脸,留给人民的是放心和安心,只不过这一次,对不起,以这种方式认识你们,我们宁愿,永远不曾认识你们。
除此之外,和不法分子做斗争的执法者、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默默奉献的各服务行业工作者,在各行各业都有人在默默的为你我及这个社会所付出,负重前行,凝聚社会力量,安能岁月静好。感激,感恩。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4
2021年6月23日,习近平主席与我们天地通话,赞誉航天员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我们牢记习近平主席关怀重托,把事业举过头顶、把使命扛在肩上,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勇做不负新时代的奋斗者攀登者。
强固矢志不渝、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载人航天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既是国家战略任务,更是重大政治任务,要求航天员不仅技术过硬能飞天,更要政治过硬最忠诚。回想三次飞行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出征仪式上总指挥长下达“出发”命令那一刻。那一刻,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党和人民的重托,焕发出征战太空的无穷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不断提升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境界和本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以献身航天、筑梦太空为毕生追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自觉行动,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时刻接受党的挑选、时刻准备为国出征,让浩瀚太空见证无限忠诚。
赓续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中国航天的创业史、发展史,是几代航天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白手起家的第一代航天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大漠戈壁搭架立塔,靠的是革命精神;以“两弹一星”元勋等为代表的英模群体,把最美的年华甚至宝贵生命都献给了航天事业,诠释的也是革命精神。征战浩瀚太空,会面对超乎寻常的风险和挑战。全体航天员始终满怀大无畏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胆气,投身高强度训练、高压力备战、高风险任务,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载人航天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一代代航天人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迎难而上闯新路、奋力拼搏创一流,利用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科学试验和技术实验,推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以一当十的锐气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
锤炼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载人航天处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最前沿,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创新性的伟大事业。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短短18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建站技术的国家。艰难登天路,创新能铸就。唯有创新才能为筑梦九天搭建天梯、攻破天险、跨越天障。我们要不断强化创新精神,努力把创新战略变为创新举措,把创新口号变为创新行动,大力发展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科学统筹创新资源,大力改善科研试验条件,大胆走开跨单位联合创新、跨军地协作创新、跨领域融合创新的路子,力争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保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载人航天飞行科技含量高、程序流程复杂,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乎任务成败。只有做到“分秒不差、毫厘不失”,才能实现所有环节操作无差错、状态无失误。我们每名航天员都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理念,保持严慎细实作风,以百分之百的精细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不放过任何细小问题,不留下任何细微隐患,不疏忽任何细枝末节,对存在的疑点逐一求证,对出现的问题逐项归零。压实合力制胜责任,牢固树立使命责任荣誉共同体意识,坚持天地一体、乘组一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人人负责、处处尽责、事事有责,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集体智慧奋力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5
刘秀祥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言传身教,以真诚善良的心灵,刚毅顽强的品格获得了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这句话,表达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坛默默耕耘的7年里,一组组的数字串起了刘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硕果:
刘秀祥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刘秀祥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到学生家中家访,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刘秀祥曾经在一个差生班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全班47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告诉自己,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要让大家相信奋斗的力量。”经过刘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全县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观,教育水平直线上升,高考上线率翻倍提高。在望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望谟教育成效显著。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科录取人数从20xx年以前的全州挂末提高到20xx年的全州第四位。
20xx年本科上线学生达946人,上线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线人数实现逐年大幅增长,较20xx年增长了477%。”
望谟县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可知道这个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刘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劳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啊!
刘秀祥20xx年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同年被评为“中国好教师”,得到了社会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的刘秀祥也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他的贤内助帮他一起照顾母亲,不但使母亲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刘秀祥分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回报大众!
提到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刘秀祥感到历历在目。当年在面对困境时,刘秀祥选择了坚强面对和勇敢付出,他开玩笑地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了种种磨砺终于苦尽甘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
“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篇6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他的名字叫朱彦夫,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不久,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面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