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通过事迹材料,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追求美、善、真的执着和努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英雄故事或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1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这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2
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
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3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4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出生在四川宜宾。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大姐夫——共产党员郑佑之的鼓励和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思想。
学生时代的赵一曼,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学生领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项革命运动。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她考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次年,参加了由叶挺指挥的北伐军讨伐反动军阀的战斗。
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1928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她接到组织通知回国从事革命斗争。
“在苏联学习期间,赵一曼结识了人生伴侣陈达邦。接到回国通知时,正怀有身孕。”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介绍,强烈的报国之心让赵一曼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临行前,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
在东北,赵一曼先在沈阳、哈尔滨领导群众地下抗日,后在珠河等地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曾参与领导了震惊日伪统治集团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热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她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临刑前,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遗书后来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陈红说,“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2009年,赵一曼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5
一、记忆设置的概念内涵
记忆设置是大众传媒在一定的时期内重提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唤起公众记忆,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生发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记忆设置的新闻功能类似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新闻功能主要是媒体告诉受众在一定阶段内应该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而记忆设置同样是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受众应该记忆什么。不同的是,议程设置在告诉受众怎么去想方面不怎么成功,而记忆设置却可以告诉受众怎么去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在设置某个人或某个事的记忆时,同时也建构了记忆的意义,引导受众怎么记忆。记忆设置是与媒体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我国媒体的记忆设置自然是在党和政府主导的主流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记忆的社会功能是帮助人们积累经验和智慧。
二、《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意义解读
(一)重提历史真相,以正视听
记忆设置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大众传媒的记忆设置,有的是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所设置的记忆是历史真实;有的记忆设置则是有利于个人或利益集团,设置的记忆是违背历史甚至是歪曲历史的,误导人们开历史倒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央视《重读抗战家书》的记忆设置,重提抗日战争历史真相,让世人充分认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对日本当今以安倍为首的政府否定侵略历史、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的丑恶行径,是一个迎头痛击。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
我们从诸多抗战军人的家书中读到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当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如张自忠将军的家书中写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郝梦龄军长写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为国家的生存,我宁愿赴死也不苟活亡国”;蔡炳炎将军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就连华侨女学生白雪樵面临日寇侵犯祖国,也发出了“祖国为难时,竭我一滴力”的誓言,毅然化名瞒过母亲参加抗日三千南洋机工队伍。先烈们的家书精神气贯长虹,读后令人热血沸腾。电视片中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证明了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三)抗战家书折射出先烈的人性美
这些抗战家书既呈现出烈士赴汤蹈火、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烈士眷念家人、关心后人的人性之美;既表现了英雄的铮铮铁骨,也表现了先烈的绵绵柔情。在左权将军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中写道:“志兰: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地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白,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此间一切正常,生活则较前艰难得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颗洋姜,还有20颗西红柿,长得还不错。”一个丈夫、一位父亲,对妻子、对孩子的思念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中国人不怕艰难,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性格令世人瞩目。在诸多家书中都流露着对家人的挚爱和嘱托,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交相辉映。
三、《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的启示
(一)记忆设置要善于发现和选择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说:“报刊(媒介)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件的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阈内。”①记忆的设置也是一样,也是媒体从记忆的海洋中,搜寻那些可以重现历史又能温故而知新的历史上的人和事,带到人们眼前。这种记忆的人和事要选择重大和感人的事件,同时该记忆要有一个好的载体:纪念地、纪念碑、书信、照片等。《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选择的是抗日这一震撼人心的人和事,它的载体有纪念碑、照片等,但主要载体是家书,这是一个表现力极强的记忆载体,这个载体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穿越70年的时空仍能影响人们,很有教益。同时,对记忆的选择还应注意时空的对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发生在中国的重读抗战家书,在时空上是个极佳的对应。
(二)记忆设置要有公共话题
记忆设置为的是构建某一社会意义,形成社会共识,所以记忆设置一定要能引发一个好的公共话题。公共话题就是有关公众利益并被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话题就是说话的主题,好的话题能让所有的人有话可说,虽然表达不同,但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重读抗战家书》的话题十分开放,但围绕着党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该节目的关键词是珍重历史、和平、人民。这一宽泛的话题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家书的后人有话可说,民众有话可说,媒体有话可说。
(三)记忆设置要有感人的故事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性的故事往往比理性的道理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重读抗战家书》中,无论先烈的生平事迹,还是家书本身,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电影《赵一曼》让赵一曼的故事老幼皆知,特别是她被捕后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脑海中。彭雪枫将军领导平原游击队战斗的故事,以及他牺牲后当地群众自发摆了128张祭桌为他送行的故事,令人感动。
除了英雄的战斗事迹外,节目还讲述了家书本身的一些故事。赵一曼写给宁儿的家书因赵一曼系化名,几经周折,在日伪档案中才发现她的真名,在她牺牲20多年后家书才得以面世。彭雪枫写给他妻子的遗书,当他牺牲后,其妻正在待产,为了不影响她的身体,一直瞒着她,直到产后一段时间后,才把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告诉她,遗书也才交给她。
(四)记忆设置要有丰富的情感信息
在《重读抗战家书》中的情态信息主要表现在英雄的战斗生涯中和所写的家书中,英雄的豪情令人荡气回肠,对家人的眷恋柔情令人唏嘘,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令人愤慨。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感信息主要有家书的朗读者。在《新闻30分》中的朗读者为英雄的后人: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是由小儿子戴澄东读的;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信是由孙女陈炜读的;张自忠将军的遗书是由孙子张庆宜读的;彭雪枫将军的家书是由儿子彭小枫读的,等等。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来读家书,带着深厚的亲情,常常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常感染得观众也热泪盈眶。在央视新闻频道4日5日播出的专题《重读抗战家书》的呈现方式略有不同,家书是由著名演员朗诵的,张光北、瞿弦和、张秋歌、吴京安、段奕宏等分别朗诵了先烈的家书,这种略带艺术色彩的低沉而雄浑的声音,声情并茂,饱含着对先烈的景仰缅怀之情,在人们脑海中久久回响。
(五)电视的记忆设置要有多样化的表现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6
从清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对中国频繁挑衅、騷扰,甚至公开发动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以及懦弱的军阀政府对此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熟视无睹,以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日益严重。赵一曼生于这样的一个黑暗的时代,注定了她所要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要保卫祖国,驱逐日寇。
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革命思想影响,矢志报效祖国,抵抗列强入侵。1926年,赵一曼进入宜宾女子中学念书,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她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不久,武汉政府被国民党控制,开始__统治,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国民党采取避战政策,仍然把矛头直指国内,民族抗日阵线得不到统一,国家已经接近生死存亡的时刻。此时的赵一曼已经回国,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赵一曼看上去只是个瘦弱的女子,可是,在战场上,她却勇猛果敢,丝毫不输给男人。1934年,她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当时共产党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政党,在武装斗争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武器装备和物资都比较匮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一曼仍然每次在战斗中勇挫日军和伪军,将珠河地区的抗日斗争进行得有声有色。1935年,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伪满政权的报纸在某一天刊登的一篇报道,尽管对赵一曼有污蔑不实的言辞,可是却把她说得神乎其神,说她能杀敌于眨眼之间。从此,“红槍白马赵政委”的称号在抗日自卫队中广泛流传开来。在战场上赵一曼是浴血疆场的女豪杰,可是在生活中她仍然是一个和蔼的女性,她热爱群众,关心同志。大家钦佩她的“红槍白马”,可是在生活中,战士们仍然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与日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赵一曼不幸腿部受伤被日伪军逮捕。日军大喜过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日军对她的腿伤进行了简单的治疗之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刑讯。面对凶恶的日军,赵一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不肯透露一丝情报,而是横眉怒目,痛斥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日军军官恼羞成怒,用马鞭狠戳她的腿部伤口。她疼得昏死过去几次,被日军弄醒之后,仍然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赵一曼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抗日的坚定决心。
1935年12月13日,赵一曼因为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了得到情报,将她送往哈尔滨治疗。在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对看守她的警 察与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她脱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他们将赵一曼背出医院,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是6月30日,赵一曼在去抗日游击区的途中再次被日军逮捕。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之后,凶残的日军开始对她进行更加残酷的刑讯。为了套取情报,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以摧残女性身体的酷刑来逼迫赵一曼就范,手段令人发指。而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只言片语的实情。
日军终于放弃了对赵一曼的逼供,决定将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赵一曼大义凛然,毫不畏惧。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了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自己要被日军槍毙了。为国尽忠,死得其所,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是此刻,她想起了自己远在四川的儿子,于是她向看守她的警 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下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信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在珠河县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赵一曼可歌可泣的事迹被中国人民永远地铭记在心!
英雄故事或事迹篇7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