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方案大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6篇

作为教师肯定都会有制定教案的时候,教案在老师的教学工作中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6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1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3.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4.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化学键的是()

a.na2o2 b.ca(oh)2 c.hclo d.ne

练方法技巧 ——发散创新探究的方法

6.a、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

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

a.Ⅴa和Ⅰa族 b.Ⅵa和Ⅴa族

c.Ⅵa和Ⅳa族 d.Ⅶa和Ⅱa族

7.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h2o c.sicl4 d.pcl5

8.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

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a.xy b.x2y c.x2y3 d.x2y5

9.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nh4h的电子式为

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c.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10.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

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

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3的电子式是h••h••h

b.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

d.h+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氢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练综合拓展

11.以下列出了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包含除价电子以外的

电子)的示意图,黑点表示非共用电子对,直线表示共价键,且图中各分子仅是由第一、

二周期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在括号内填写四种物质的分子式。

1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

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

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与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c、d、e形成的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但离子化合物中除含离子键外还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oh,其中o—h之间为极性共价键,而na2o2中o—o之间为非极性共价键。]

2.d[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a项不正确;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平衡,b项错误;离子键的形成必须有阴、阳离子,但并不一定是含有金属阳离子,例如铵根阳离子同样可以形成铵盐。]

3.b[共价键的形成不存在电子的得失,只有电子的共用,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别。]

4.c[a项中cl原子漏写了未参与成键的最外层电子;b项中na2o2为离子化合物;d项中共用电子对应由c、o原子双方提供,而不应由c原子单方提供,且c原子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正确的书写为 。]

5.c[a、b为离子化合物,它们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c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d为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6.a[短周期元素组成ab2型化合物,a、b元素可能有以下组合:Ⅱa(mg)、Ⅶa(cl),Ⅴa(n)、Ⅵa(o)和Ⅳa(c)、Ⅵa(o)等,对常见化合物化学式熟记很重要。]

7.c[首先应清楚是8电子结构而不是稳定结构,这样可排除b项,因为氢原子稳定结构中最外层应有2个电子;a项中硼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3个氟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最外层为6个电子;而d项中p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5个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p不会是8电子结构。]

8.d[甲中x含量大于乙中x含量,而甲中y∶x=2∶1,则乙中y∶x>2∶1只有d,y∶x=5∶2>2∶1,所以选d。]

9.d[nh4h中h-具有he的电子层结构,与水反应生成nh3和h2,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所以d错误。]

10.c[该反应可写成h2+h2―→h+3+h-,根据题给h+3是二电子三中心离子的信息,所以a错;h+3可进一步形成h+n,显然h+3是和h2结合,而不是和h+或h-结合,因为若h+3结合h+,电荷将不再是+1,若结合h-,电性将消失,所以h+n中n只能为奇数,故选c。]

11.(1)n2(2)hf(3)h2o2(4)hcn

12.(1)naosnh

(2)

解析因为a、b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在电子总数为30的a2b离子化合物中,每个离子的电子数为10个,故可推知a是na、b是o;因为4原子核、10个电子形成的分子中,每个原子平均不到3个电子,可知其中一定含有氢原子,分子中有4个原子核共10个电子,一定是nh3。因原子序数d>e,故d为n、e为h;c与a(na)同周期,与b(o)同主族,所以c为s。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3

一、学情分析:

这一级九年级学生基础很差,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很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二、 教材分析:

本学期复习时常以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 实施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五、 教改专题:

针对目前我们学校目前的的改革,结合化学课特点,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的场所。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时间。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 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 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t;∑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 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 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 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 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 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篇6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 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 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 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 (浓) v (浓) =c (稀) 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 (浓) v (浓) =c (稀) v(稀)

投影: 例:配制250ml 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 (浓) v (浓) =c (稀) v(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工作总结7篇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7篇

九年级历史组工作总结推荐5篇

九年级历史组工作总结5篇

九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5篇

九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九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九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8篇

九年级下班主任工作总结最新8篇

九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990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