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篇 >方案大全

智慧屋教案5篇

教案中的详细计划和步骤可以引导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来制定教案,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智慧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智慧屋教案5篇

智慧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能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

学习本文新颖、独到的立意,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

学习摆事实、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相互讨论、辩论、质疑,教师提示,共同完成文章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要有创新、创造精神,要动脑筋,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提炼本文论点,本文论点不同凡响,要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立意。

2、难点:学习摆事实、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拾干净,一次性就把工作千完,讨厌做第二次。因为他们懒,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的事情忙碌。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利也和这位经理一样,一反常理,对懒惰和懒惰者有着自己的诠释。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中的“懒惰”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懒惰”的含义。并说出这种“懒惰”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懒惰”是一种智慧,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意识。懒的结果是多快好省干工作,促进社会进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找出论点,学习本文的例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

1、交流讨论,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勾画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进行评价的文字。

明确:

1.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看大屏幕,请大家把这些评价性的文字进行归纳、综合,看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即: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板书)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我们把它称之为论点(板书)。简单的说,论点即作者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点明确了,那么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证明他说得有理呢?

事例:(板书)

因为不懒惰:

①因为不懒惰,家庭主妇总是一副忙碌的倦容;

②因为不懒惰,有些人疲惫不堪;

③因为不懒惰,伙计让咖啡都变凉了;

因为懒惰

④因为懒惰,饭店服务员成为最令人满意的、最优秀的员工;

⑤因为懒惰,远祖发明了水泵和水车;

⑥因为懒惰,祖先发明了第一条船;

⑦因为懒惰,波特发明了回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⑧因为懒惰,人们发明了现代农业机械上的座位;

⑨因为懒惰,工人成为最优秀的;

⑩因为懒惰,领导成为最称职的;

因为懒惰,建立了“2+2=4”的规则。

思考:以上事例中有“露茜”“波特”这两具人名,能换成别的名字吗?

“露茜”可以换成“玛丽”“苏珊”等,这属于普遍现象(板书);“波特”却不能换,是真实的人名,这属于个别现象(板书)。(结合以上事例再谈,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以上均是证明论点的证据,这些事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凯利说得有道理。这些论据我们把它称为论据(板书)。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你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大家注意:“不懒惰”与“懒惰”意义是相反的,对比是鲜明的,那么,象本该用事例、正反对比证明论点的这个过程,就叫论证(板书)。这其中的举例、正反对比(板书)即论证方法。这样的文章就是议论文(板书)。论点、论据、论证就是议论文的三个要素。简而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论点(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怎样来证明)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凯利用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2、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发明是因为偷懒而发明的?

畅所欲??

例: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洗衣机、自动铅笔、车、电风扇等等。重点介绍四川成都马万强硬态度13岁,中学生发明“懒汉洗脚盆”,配上图片,文字说明。(详见课件)

这是你们的同龄人,老师相信,他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别忘了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想一想“聪明”的懒办法,做一个有智慧的懒汉。

板书设计:

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需证明什么)

论据:事例(普遍现象、个别现象)(用什么来证明)议论文

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怎样来证明)

智慧屋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掌握本课生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重点)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 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 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位美国作家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凯利的《懒惰的智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乏味(fá) 摞(luò) 小心翼翼(yì)

训诫(jiè) 亲躬(gōng) 循规蹈矩(dǎo)

疲惫(bèi) 阀门(fá) 忙忙碌碌(lù)

称职(chèn) 捷径(jié) 筋疲力尽(pí)

2、理解词义。

小 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中 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分。

三、合作探究

(一)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明确:没有我 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二)论据

本文的论据很新颖,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吗?

明确: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中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 :“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再如第2自然段中职业劳动方面的例子, 用“懒惰的饭店服务员” 与“勤快的`伙计”作对比,交代“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的细节。

(三)论证方法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自然段:正反对比 论证、举例认证;

第2自然段:举例论证、对比认证;

第3自然段:举例论证(详写取水,略写 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 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明确: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是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是如何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的。

明确:第4自然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自然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 也同样懒 惰(略写)。

(四)语??

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请你对下面句子 加以赏析。

1、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

明确:“讨厌”写出了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

2、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

明确:“懒汉”“这活儿太累人”写出了波特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

3、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

明确:“脱身走人,玩个痛快”写出了波特发明后的潇洒。

四、课外拓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懒人发明出现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出一两个实例来吗?

智慧屋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分析: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x,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14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15”(bulldog),为他张目○16。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17,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18,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19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20”,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21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22”,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23”“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24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25”,有何用处?

智慧离不开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26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27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堂教学

第5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古人的名言导入,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思考

2组织讨论讨论交流

3布置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学这篇课文。

自主思考-质疑-提问-合作-解答聆听要求,明确目的

4要求带着目的认真阅读课文认真阅读

5巡回指导如何提炼问题思考文章中自己不明白或者重要的知识

6指导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再三咀嚼,将问题加以整合和提升

7组织评价交流、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

课后学习: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自主思考,尝试解答

第6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 .总结上节课自我阅读提问的收获自我反思

2将全班的问题归类后出示阅读、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根据文章讨论问题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思考讨论

4交流、评价发??

5 .总结,将活动提升至“如何熟读精思”的高度.总结

课后学习:将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智慧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隽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展示】

1、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提示: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速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四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②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③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

(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发言:如,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各段意思,还能延伸到课外去。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迁移创新】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智慧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

(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的心得体会8篇

学习智慧树的心得体会8篇

教师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6篇

智慧父母课堂心得体会6篇

智慧中小学心得体会6篇

做智慧班主任心得体会6篇

2023年智慧中小学暑期教师研修心得体会7篇

禁毒教案教案5篇

小学疫情防控教案教案5篇

小班教案认识大小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351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